修行实践(3)

17.见到佛菩萨为什么恐惧呢?“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有时候,我们虽然总在说想往生西方,但只是一种说法,只是对现实挫折的逃避,并未从内心深处生起确定不移的意愿。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去西方

  17.见到佛菩萨为什么恐惧呢?“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有时候,我们虽然总在说想往生西方,但只是一种说法,只是对现实挫折的逃避,并未从内心深处生起确定不移的意愿。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去西方。所以,真正感得弥陀现身时,反而会患得患失,心生恐惧。
  18.只要条件许可,读诵佛经时最好布置一个庄严的坛场,燃香点灯、鲜花供养,这种氛围能帮助我们收摄心念。凡夫最大的特点是心随境转,在清净的环境中,心更容易静下来。此外,燃香点灯、鲜花供养,也是在修习“礼敬诸佛”,可使我们获得无量福报。
  19.关于这个情况,一方面看心发得有多大,一方面看有多少财力。什么是全部买下呢?是把整个市场的所有动物全买下?还是把我们所在地的动物全买下?我们能拿出多少钱放生,取决于我们的发心。菩萨可以舍身饲虎,但作为一般人,哪怕只是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也会考虑是否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每个人境界不同,所以放生也没有标准。能全部买下最好,做不到,就根据目前的修行境界和财力来抉择,能放多少就放多少。
  20.有为和无为,是修行的不同层次。开始必定是有为的,任何人都不例外。或许有人会问:祖师不是说“平常心是道”吗?关键在于,什么是“平常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有的心是很不平常的。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无明我执,是贪嗔痴,若不是用很大的力量,根本无法摆脱。只有脱离这种不平常的心,真正的平常心才会显现,然后才谈得上没有造作的用心。无为而为的用心是有次第的,并非开始就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分别,坐下来什么也不想,那多半是在打瞌睡吧?所以,起初必定是有为的,然后再以相应的方法导入无为。从有为到无为,并非水到渠成,也需要特定的引导。
  21.有为和无为,是修行的不同层次。开始必定是有为的,任何人都不例外。或许有人会问:祖师不是说“平常心是道”吗?关键在于,什么是“平常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有的心是很不平常的。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无明我执,是贪嗔痴,若不是用很大的力量,根本无法摆脱。只有脱离这种不平常的心,真正的平常心才会显现,然后才谈得上没有造作的用心。无为而为的用心是有次第的,并非开始就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分别,坐下来什么也不想,那多半是在打瞌睡吧?所以,起初必定是有为的,然后再以相应的方法导入无为。从有为到无为,并非水到渠成,也需要特定的引导。
  22.学佛和未学佛,生活观念和方式确有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就意味着冲突呢?其实未必。社会上,许多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关键是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我们身为佛弟子,对没有信仰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切莫因为“我有信仰,你没有信仰”而人为对立,甚至瞧不起对方。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可寻找适当时机将佛法介绍给他们。但不要强行推销,否则反而可能引起抵触情绪。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善巧方便,要以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播。
  有时,我们也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信仰而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甚至引起他人的误解或非议。若有类似困扰,我们可以表现得含蓄一些,但也不必刻意隐瞒。作为一个公民,有自己的追求,有正当的宗教信仰,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之所以要表现得含蓄一些,主要是为别人着想,不希望他们误解,更不希望他们因误解而造作口业。从我们自身来说,完全可以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理直气壮地生活。
  23.坐禅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反省,也能观察我们的心。当然,反省能够观察到的层面比较有限。通过坐禅,则能培养观照力,对内心有更深层的认识。
  我们的心往往非常混乱,常听得有人说:平时也没察觉自己有多少妄想,可一打坐,妄想反而不绝如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打坐时妄想比平时更多,而是因为以往从来没有观照内心的习惯,虽然妄想纷飞,却不知不觉。
  通过禅修,我们才有能力观照内心。就像点燃的蜡烛,必须在无风状态下,才能照清周围景象。而在风中摇曳的烛光,是无法将四周朗照分明的。坐禅,不仅能帮助我们观照内心,止息妄想,还能以此消除负面情绪。
  24.开始学佛,其实不必考虑“一门专修”或“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种都为时过早。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修习皈依,以此培养对三宝的信心;二是修习发心,以此确定人生的目标;三是受持戒律,以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应一门深入,依某一宗派修学,树立正见,修习禅观,体证佛法。然后,为利益更多的众生,才能“法门无量誓愿学”。
  25.从佛教角度来说,我们内心的某个层面,都具备佛菩萨那样的智慧,都和佛菩萨无二无别。我们之所以还是凡夫,只因目前被无明所障。所以,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光明使者,以佛法智慧开启更多的心灯。
  至于影响周围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带他们去亲近善知识,或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佛心得,告诉他们自己学佛后的改变,还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入门书籍,介绍一些佛教网站,等等。我觉得,能以佛法帮助他人,是最持久的帮助。因为任何物质帮助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以佛法利他,却能令人彻底改变命运,改变人生,意义极为重大。希望在座的同学都要发菩提心,让更多民众有机会接触佛法。
  26.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修证方法。但不论有多少修行法门,基础是共同的,必须由下而上地一步步修习。
  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它不仅是基础,本身也是高不见顶的修行法门,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所缘对象。而整个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经》的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净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等等,都是皈依的高级修法。
  在奠定修行基础后,我们还要了知: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不论什么法门,归根到底,是对内心的一种训练,是对健康心理的正确重复。所以,我对修行的定义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不仅修行如此,做世间任何事也都是这样。唯有不断摆脱错误习惯,完成正确重复,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佛法修行来说,正确重复的过程,就是完成正念、正见,就是在圆满慈悲、智慧。重复的是正见,就是在成就正见的修行;重复的是慈悲,就是在成就慈悲的修行。反之,如果我们重复的是贪嗔痴,就是在增长内心的贪嗔痴,在成就自身的凡夫品质。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正是这样生生世世训练起来的。修行,关键要放弃对凡夫心的训练,以这样的力量训练正念,训练慈悲、智慧的品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