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实践

修行实践 济群法师 问1.修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修行能认识宇宙真理? 2.对修行来说,应当先悟道,还是先以所学救度众生? 3.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 4.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

修行实践

济群法师 

   问1.修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修行能认识宇宙真理?
   2.对修行来说,应当先悟道,还是先以所学救度众生?
   3.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
   4.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但有没有实例呢?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6.怎样发愿才如法?
   7.如何发起菩提心?
   8.精进就是苦修吗?
   9.定中出现的景象是否可信?
   10.如何增强自主意识? 
   11.当五欲六尘现前时,怎样调整?
   12.静坐时如何静下心来?念起时是否要用力压住?
   13.修行要念念分明,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观照有必要吗?
   14.在修行中遇到退步,很紧张,怎样调整自身心态?
   15.听经时心比较清净,但回到工作中烦恼还是很多。如何才能摆脱凡夫心,保持内心清净呢? 
   16.作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怎样破除对色的执著和欲望?
   17.有位居士信佛多年,求佛加持早日往生。一次念佛感得弥陀现身,却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
   18.居士在家诵经,是否一定要燃香、礼拜,或按经中所说的仪规进行? 
   19.放生是否一定要全部买下?可否只买一部分放生
   20.无为而为是佛法修行的最高方法,但对于初学者,却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无为而为。很多时候仍是有为而为,感觉很累,障碍也比较大。但若无为而为,又达不到那个境界。应当如何处理?
   21.在修学过程中,感觉总有许多障碍。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22.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23.是否只有通过坐禅才能观察自己的心?
   24.有人说学佛要“一门专修”,但四弘誓愿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25.如何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学佛?
   26.佛教讲究真修实证,请法师开示一下基本的实修方法。
   27.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29.很多学佛者急于证得空性,若只是参禅打坐,不修慈悲心,是否证不了空性?
   30.通常,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罗汉也要多生成就。可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如何看待这问题?
   31.如何使唯识修学成为菩提道的修行,而不至偏向学理研究?
   32.了解佛菩萨的功德和修行有什么关系?
   33.如何从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三宝为中心的修行? 
   34.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答:1.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开智慧、证真实。要认识真理,必须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是否全面,就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问题是,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是错乱的,无论怎样认识,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就像我们戴上黄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而戴上绿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又是绿色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去除遮蔽认识的各种错误知见。其次,还须具备无限的认识能力。一个人能学多少知识?哪怕学到八十岁、八百岁,能穷尽整个宇宙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若想以这种有限的经验认识无限的宇宙,是永远办不到的。惟有通过修行,才能去除种种错误知见,开发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由此证得诸法实相。
  2.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国王式的发心、船夫式的发心等。国王式的发心,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的发心,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划船的船夫那样,和乘客共同抵达彼岸。当我们无私帮助他人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私心;当我们慷慨布施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更合适,应根据各人实际情况选择。假如今生不悟道的话,也不必沮丧。生命是无尽的,今生做不完的事,来生可以继续。只要我们的愿力坚固,就能不断在世间广行菩萨事业。
  3.就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由学佛至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不论修学哪个宗派,不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应以戒为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成就解脱。但我们要知道,戒律固然重要,却不是一切。“八正道”为修学佛法的常道。其中,正命、正业、正语即属戒的内容,但不能涵盖全部。戒律在中国形成独立宗派,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但是,如果仅仅持戒,却不修习止观,不具足正见,只能得到“人天果报”,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生天,却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
  4.“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我们也随时都在转物。如将木头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转物”的例子。事实上,人类对世间所有事物的改造,都属于“心能转物”的范畴。当然,这种转物须借助外在条件。就更高层次来说,有些修行者可直接以心念改变物质的原有状态。很多气功师也有类似能力,可用意念将物体折断等。佛经记载,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国王得罪于他,就用意念下了场冰雹,将整个城市毁灭。佛经还讲到,八地菩萨可随意念将海水变成黄金。在我们看来,外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但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看来,却有不同境界。唯识宗经常举这个例子:海里的水,我们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而鱼就像住在房子里一样。又比如,我们看到大便觉得臭秽不堪,可狗看到就像美味佳肴。所以,我们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以为所看见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使我们非常信赖自我感觉,听到与这些与感觉相违的观点,总是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我们的见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里?
  5.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