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最残忍的行为是杀生。人为了维持生命,想出种种的方法来保健与养生。例如,为了健康,三餐饮食讲究均衡营养之外,还要辅以药补,以及从事种种运动;为了让生命活得洒脱、舒服,更是透过种种方法来修练身心。但是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想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自杀的发生,有的是因为情场失意,有的是为了财务困难,有的是久病厌世,有的是为了情仇而自杀杀人,想要同归于尽。自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所做最大的伤害,同时也将造成对家人及社会难以估计的损失。现在几乎所有先进国家都把防范自杀当成重大的议题在处理,例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八二年就把降低自杀率定为政策目标之一,同时在一九九六年重申预防自杀的重要性。此外,英国在一九九二年订下目标,希望在二○○○年把自杀率降低到一五%;美国在一九九一年开始订定国家忧郁症筛检日,并于一九九九年把降低自杀率订为国家的重要目标。芬兰、瑞典、丹麦、挪威、比利时、澳洲,也都很早就把降低自杀率订为国家政策。 自杀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举世共同的隐忧,甚至不但人会自杀,连动物也有自杀的行为。根据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报导,澳洲有一只袋鼠企图跳海自杀,后来被四名海滩救难队员连哄带骗,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把它救上岸。报导幽默指称,这只袋鼠为何要跳海,原因恐怕没有人会知道。 关于自杀的问题,虽然现在世界各国都有研究社会问题的专家在想方设法,希望能扼止自杀风气的漫延,但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自杀案件显然有与日俱增的趋势。 人为什么要自杀?自杀者的心态为何?如何防范自己萌生短见?以及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走出自杀的阴影,重新活出生命的希望?二○○三年七月六日,星云大师在澳洲举行一场皈依三宝典礼,共有中澳人士一千多人参加。会后应信众之请,针对自杀问题举行一场座谈会。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录。
时 间:二○○三年七月六日下午三点至五点
答: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断。他认为这么做又不会伤害到别人,和他人有什么关系,哪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呢? 其实,在佛教看来,自杀仍然是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不允许人自杀。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具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是社会大众的众缘所成就,当然也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的生命。 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他们都反对自杀。前二者是从信仰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生命属于诸神,没有神的谕令,人不可以自杀;而亚里斯多德则是出于社会伦理学的考虑,在他看来,自杀是加诸于社会的一种不义行为,而且常常反映出当事人在道德上的缺乏自制。 此外,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认为,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管理权,没有绝对的生死支配权。另一位宗教家多玛斯(St. Thomas Aquinas)认为,一切自己杀害自己的行为,都是不容于道德的自我谋杀。 自杀到底合不合乎道德?直到二十世纪的西方国家,基本上他们对于自杀或尝试自杀,都认为是不能宽容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有些国家对于自杀未遂者还会判以刑罚,例如英国直到一九六一年都是如此。 不过,自杀虽说是不道德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许多圣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自我牺牲,你能说这不算是伟大的道德吗?如果把一个人害死是不道德的事,那么法官判人死罪,这究竟合不合乎道德呢?法官判处罪犯死刑,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公理与正义,你能说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吗?再如两国交战,一旦战争就要杀人,佛教不容许杀生;杀敌是犯戒,那么战争杀敌,合乎道德吗? 其实,如果用嗔恨心去杀人,当然是不道德;如果用慈悲心去杀人而救人,却是大乘菩萨的道德。就像医生,为了医学实验,解剖人体,有时候把这个人的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体,像这样基于慈悲的救人之行,是合乎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 道德不道德的标准,应该从人心为出发点,于人有益的举止是道德,于人有害无益的行为是不道德。也就是说,基于慈悲所做的事,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慈悲,虽然是好事,仍然是不究竟的道德。就如伦理学家赫宁(Bernard Haring)说,一个国家的间谍如果为了维护重大机密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算自杀,因为这种行为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秘密,是为了国家安全;这种为了某种高尚理想而结束小我生命的行为,不是“自杀”,而是“牺牲奉献”。 依照赫宁(Bernard Haring)的观点,只有出于自私的动机或不道德的杀害自己,才叫“自杀”。例如有的人因为情场失意、事业不顺、经济窘困、久病不愈,或因一时承受不了重大打击而以自杀来逃避责任,却把问题留给人间、留给他人来承受,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尤其更应谴责的是,现在有些人不但自己自杀,还要别人与他同归于尽,例如刚才问到,父母带著儿女一起死,或者情侣共同自尽殉情,或者与仇家玉石俱焚,可以说都是丧心病狂的行为,令人难以同情。 不久前,台湾彰化有一对中年夫妇,因为经济发生困难,一时想不开,因此夫妻两人先行吞下安眠药,然后带著小孩烧炭,准备一起自杀。所幸后来因为小孩子大声哭叫,才被邻居发现而把他们从鬼门关给救了回来。 另外还有一个得到忧郁症的离婚妇人,她带著孩子从三楼往下跳,小孩子当场死亡,妇人自己没死,但多重性骨折,结果造成全身瘫痪,也把自己的未来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自杀甚或带著别人一起死,这种行为叫愚痴、邪见,也是不道德的。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建筑在别人身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感染给周遭的人。我们看历史上很多有德的君子,纵使自己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人前也总是强颜欢笑,他要把欢喜带给别人,而不会把痛苦传染给别人。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加强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宗教教育。尤其人要有正当的宗教信仰,信仰不当,没有正知正见,对世间的真相、真理认识不清,就容易胡作非为。像有些父母就是因为知见错误,认为带著孩子一起死是不忍心留他独自在世间受苦,这是为了爱他,是一种解脱。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不合乎道德、伦理,是一种罪恶,是无法见容于人的自私之行。 一般说来,自杀的人大都只有想到自己,他把所有关注的焦点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他想到的只有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解脱。但是如果他的心中有爱,如果他能想到孩子、想到父母、想到亲人、想到朋友,或许他的生命就得以延展,而不会活得如此的没办法。 在日本有一处“青木原树海”,因为经常有人到此自杀,富士吉田警察署因此特别在入口处立了一块告示牌,劝告想要自杀的人:“我们的生命是从父母那儿得来很珍贵的东西,请您静下心来,再一次的为了您的父母亲、兄弟和孩子们想一想。不要独自一个人苦恼,请您来与我商量一下。” 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灭,强求的苟活与自暴自弃的放弃都不对。所以自杀前,请再给自己几分钟的思考,想想,人活著才能解决问题,死了怎能解决呢?只要你有心振作,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何必用自杀来逃避呢?所以为了要泯除自杀,我们要增加道德的观念与勇气,心中要有与众人同体共生的想法,要想到问题的解决总有第一、第二、第三方案,何必把自杀想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呢? 总之,世间的一切万物,从有情到无情,都有它的生命与生机,我们都应该保护尊重。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类?所以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结束,或是因此又牵连、伤害到别人的生命,这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加以规范、防止。
答: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杀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徒然留给世间及后人更多、更大的问题与痛苦,所以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杀,因为这是做为人的一种必要乃至完全的义务。 但是,现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呢?根据一项有关“自杀原因”的研究调查指出,一般人所以会自杀,除了精神方面有异常、性格方面有问题之外,“遭遇挫折”及“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自杀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如何防范自杀,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活出欢喜、活出希望,尤其活出心中有世界、有众生、有因果、有道理。 就像前面提到,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间共生共有的,自己只有资格把自己奉献为大众,只有尽力让生命活出意义与价值,但没有摧残生命的自由。 生命的意义在于服务大众、在于成就别人;每个人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献是生命的意义、服务是生命的意义、对社会的责任是生命的意义、造福大众是生命的意义。一个人能建立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亲人的责任感、对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师长等,你还没有报恩,责任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青年,因为情场失意,悲伤难过,想要自杀。当时我去看他,要他冷静一点,并且念了一首《中央日报》副刊上刊载过的小诗给他听:
天上的星星千万颗,
所以,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难免会有顺逆境,心情难免有高低起伏的时候;一旦发现自己的情绪陷入了低潮,就要懂得找善知识、好朋友谈谈话,或者自己看看书、听听讲演,都有助于纾解压力与转换心情。 过去我在“中华电视台”每天有一个五分钟的“星云法语”节目,播出期间观众反应非常热烈,曾经有人本来想要自杀,因为看了“法语”而激起了再奋发的信念。也曾有一个家住高雄的国二学生写信给我,他说自己不慎交了坏朋友而跟著学坏,原本一些很要好的同学因此不再理他;虽然他已知错想改,但那群坏朋友并不罢休。就在孤独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觉世》旬刊所刊载的“星云法语”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想到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没有做,不能如此轻易了断,所以决定要以欢喜的心情从头开始新生活。 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著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愣,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便不想死了! 曾经在佛光山台北道场也发生过一件感人的事。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法师们正在忙著准备共修的时候,忽然接到一通十万火急的电话,对方说:“我要找住持说话!我,我想杀人!” 原来这位先生经营小本生意,不久前小舅子倒了他的钱,导致财务周转不灵,眼看著月底就要到了,公司里几十名员工等著他发薪水,真是又气又急,只想杀了小舅子一泄心头之恨。 住持慈容法师告诉他:“您杀了他,自己还得坐牢,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啊!” “那我只有自杀了!” “自杀了以后,家里的亲人情何以堪?难道要他们为你背债吗?” “那我怎么办?怎么办呢?”对方的声音沙哑了,想必是在掉眼泪。 慈容法师留下台北道场的地址,请他过来谈话。 约莫半个小时以后,他依约来到台北道场。慈容法师安慰他:“人生难免有起有落,跌倒了,只要自己肯站起来,就有希望,况且人活著,不只是为了自己而已,更要为爱护自己的人著想。杀人、自杀,不过落得亲者痛,仇者快罢了。” 看到他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望望墙上的钟已经十点了,慈容法师说:“您赶快回家吧!这么晚了,太太一定等得很著急了!” “唉!”他叹了一口气,接著说:“我的太太很贤慧,但是回家看到她,就想到她弟弟,心里更难过!” 慈容法师继续耐心地劝导他。一番恳谈之后,这名男子居然请求住持收留他出家。慈容法师以出家必须知道家庭状况为由,请他填表格,然后按照上面写的资料,偷偷地打电话给他的太太。 “王太太!您请坐。”中年男子听到这句话,吃惊地回过头,只见太太在知客法师的引导下,走进门来,一脸的悲凄。他不禁起身走上前去,与太太相拥而哭。 三个月以后,王先生夫妇二人再度来到台北道场,拜访慈容法师。王先生欢喜地说道:“感谢您救了我的一生,也救了我的家庭。” 如何脱离自杀的阴影?如何活出生命的希望?其实光靠外面的帮助是有限的;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未来交付给神明保佑,这也是不够的。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当然,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完善,例如医疗制度健全、道路交通发达、民生饮水、公共路灯等设备都很周全,社会的富乐当然能减少人民一些生活上的不如意。但是尽管外在的朋友、家庭、国家、社会提供给我们帮助,也要自己能接受。有时候别人的好意帮助,不见得当事人都能接受,有些人不但心生怀疑,甚至把别人的好意当成恶意。这种人凡事都往坏处想,别人就是再怎么有心也帮不上忙。 我曾经说过,有的人听了一句不中意听的话以后,旁人即使说了再多的好话来解释、相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他就只相信一句坏话,不相信一百句好话,其实这是自找麻烦。所以要想消弭自杀问题,必须靠自己有智慧、能明理,想想我为什么要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就上他的当,为他而苦恼呢? 此外,我觉得每一个人平时要培养各种兴趣,例如读书写作、莳花植草、旅行郊游、参加社团等。多参加一些益智性的活动、对身心有帮助的活动,就不会自闭;一个人如果太自闭,就会越来越想不开。今天的社会之开放、广大,每一个人都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大众里、走入朋友圈子里、走进书香学校里、走进社团活动里、走入义工行列里。当然,走到各种正当的宗教信仰里,都是很好的。总之,你要有很多调适生活、纾解压力的管道,尤其多结交一些善友、益友,平时多联谊往来,偶而相约喝喝茶、谈谈话,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也可能受到很大的利益。 人生本来就是苦,人类的苦,有时是因为欲望太高,求不到当然苦;有的是爱嗔太强烈分明,想爱的爱不到,冤家却常相聚守,自然就会感觉很苦。甚至老年体衰的苦、疾病缠身的苦,乃至死亡的痛苦等;有时看到别人苦,自己也跟著苦。此外,还有自然界给我们的苦,社会上给我们的苦,甚至经济的、家庭的、人际的,各种的苦从四面八方推挤而来,真是苦不堪言。 不过,我们可以转苦为乐,就等于一间房子,本来是黑暗的,我们只要点个灯,就可以转暗为明。人生懂得一“转”很重要,转坏为好,转恶为善。懂得转身,退一步想,海阔天空;懂得回头,后面的半个世界,更是无比宽广。 曾经有人问:我们拿念珠是念佛,观世音菩萨也拿念珠,他念什么?“念观世音”。为什么自己要念自己?因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佛教讲“自依止、法依止”,皈依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不但自立,而且能帮助别人,如此社会才有力量,才会更美好;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国家保护我、社会帮忙我、父母养育我、老师教导我、朋友对我好,那我自己来世间干什么的?所以人要在世间上生存,一定要靠自己有力量,要强化自己、发挥自己最重要。若说要靠哪一个人来救我们?靠哪一个人来帮助我们?总不如自己可靠。 多年前,名作家三毛忽然厌世自杀,引起整个社会都在关心名人为什么要自杀的问题。功成名就的人常有这种情况发生,面对挫折无法承担时,就会想到以死来逃避。其实排遣的方法不外引开对死的注意力,情况就不会如此恶劣,一个人对死都不害怕,世上还有什么可怕的事呢?与其把生命毁于死亡,不如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对于有自杀倾向,或曾经自杀过的人,以后如何辅导他,就如对受刑人的更生保护一样,需要社会大众一起来关心。 三、萌生自杀念头的人,虽然多数是因为活得不快乐而轻生,但也有的人则认为死后可以和亲人相聚,或是因为信仰因素而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请问大师,佛教对自杀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杀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自杀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有的人以为自杀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实那是被苦逼迫到绝路,已经超过死亡的恐惧,他以为一死就能解决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为。这种人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怎能说他对死不害怕呢? 谈到生死,其实一般人还是“宁在世上挨,也不要土里埋”,不过也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事业、功课、感情等压力过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气、有了委屈,一时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杀之途。不管自杀的原因为何,归纳起来不外乎:第一、不明白生命的意义;第二、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遇事逃避;第三、不懂得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因缘关系;第四、不知道自杀、杀人都是同样的罪业。 总说一句,萌生自杀念头的人,必定是自私,必定是无能、无力、无明,不懂得制造欢乐,不知道营造和人的同体共生,缺少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意义是生生不息的,这才叫生命。自杀者因为没有看到“生”,只想到“死”,所以他活著,念头里只有自私、灰色、暗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丽,所以死的阴影就笼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因此稍有一些精神恍惚、意志不坚的时候,死亡的绳索就会捆绑他、束缚他。 自杀的意念其实时刻都盘桓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遇到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便容易化为行动,成为事实。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作家川端康成,两、三岁时父母病故,数年后祖母、姐姐,祖父又相继过世,这种对死亡的体验所造成的恐惧,成为他一生的阴影,终于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的一天,在公寓里含煤气管自杀,实现他说过的话:“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正当三十五岁的壮盛之年,因感“人生比地狱还地狱”,因此仰药自杀;另一位同是日本人的知名画家古贺春之江则觉得“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因而毅然自我了断。虽然他们的死亡哲思不同,却都同样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璀灿的一生。 “自杀”就是“自己杀害自己”。现代人不仅自杀的方式层出不穷,如服毒、跳楼、悬梁、投河、割腕、刎颈、烧炭等;就是形容自杀的词汇也不在少数,例如“自尽”、“自裁”、“自决”、“自戕”、“自缢”、“自刎”、“自刭”或“自我了断”等。甚至自杀的心态、动机,更是不胜枚举。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人养了一条狗,人狗相处,日久生情。老狗总免不了死亡,这个养狗的人顿觉了无生趣,几天后就自杀身亡,随著老狗共赴黄泉。 历史上燕太子丹与田光谋刺秦王,田光推荐荆轲,太子:“此事关系燕国存亡,务请保密。”田光:“是!”回家后立即自杀,用自杀来表示不会泄密。 佛教“三武一宗”法难之一的北周武帝废佛时,佛教所有的经像几遭焚毁殆尽,当时静蔼法师以“毁教报应”力谏武帝,但不被采信,后来遁入终南山,因自愧无益于佛法,乃趺坐石上,自割其肉而死。 宋朝的文天祥领兵抗元,失败被俘,元军统帅张弘范及将领李恒每日好酒款待,百般劝降,但在文天祥认为,死并不严重,失去名节才是严重,于是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过零丁洋〉一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从容就义。 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世间上的人,有的人为了成全名节,他把名节看得比生死重要;有的人为了完成忠烈的志愿,宁可牺牲生命。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其意义不能与一般的自杀行为相提并论。乃至为教牺牲,为了信念而死,那就是他的生命,是更超越的生命。 佛世时,佛陀的弟子当中也偶有自杀或计画自杀者。如比丘尼狮子历七年修行,仍未能治其贪欲心,愧愤自身愚痴,遂萌自杀之意;然于森林投缳之际,顿然开悟。比丘萨婆得萨历经二十五年修行,仍未得平安,遂决意自杀;但于抽拔剃刀时,顿然开悟。比丘跋伽利亦曾因此立意自尽,欲跃下山崖,以了生命;就在迈足将纵之际,突然开悟。 另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所载,比丘瞿低迦曾六度开悟,六度退转;于第七度开悟后,因恐第七度退转,遂欲入灭。瞿低迦于第七度开悟后,已入超越生死之境,心中不再残留任何妄念,佛陀遂听任其自行般涅槃。乃至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自己曾“以身饲虎”、阿难尊者一百二十岁时因为不想再听世间的邪言杂话而进入涅槃等,以及佛教一些悟道高僧,他们预知时至、生死自如、坐脱立化等游戏神通、洒脱自在地面对生死,就非一般逃避责任而自杀,或是因信仰错误而导致集体自杀的行径所能同日而语。 说到信仰,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时传出一些教徒因为信仰邪教,导致思想偏差而集体自杀。例如,一九七八年美国一位患有妄想症的牧师吉姆?琼斯(Jim Jones),带领九百一十四名追随者在圭亚那的琼斯镇(Jonestown)集体自杀,这是有史以来集体自杀人数最多的一次。一九九一年,墨西哥的一位名叫阿尔马桑的政府部长由于信仰上帝走火入魔,率领二十九名追随者在一个教堂中集体自焚;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七年,太阳圣殿教在北美和欧洲制造了三起集体自杀事件,造成超过上百人死亡的不幸;一九九五年,五十三名越南村民在一个笃信邪教的盲人带领下使用粗劣武器将自己射杀;一九九七年,三十九名“天门教”教徒认为不明飞行物会把他们带到天堂,因此集体服毒身亡。邪教害人之深,由此可见。 其实在佛教里,根据《成实论》卷十举出,恶有“恶”、“大恶”、“恶中恶”三种,其中自杀亦教人杀是为大恶。《梵网经》也说,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杀母。准此而言,自杀亦无异杀父、杀母。再如《大智度论》说,无论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杀之戒,亦将失其意义。 因此,一般而言,佛教十分重视生命,因此反对任何戕害生命的作法,而主张应该在有生之年,发辉生命的光与热,以奉献一己、服务大众来扩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延续生命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正当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 四、决定自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想以死来摆脱一切。请问大师,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答:“人死一了百了”,这种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的心里,因此常见有人在遇到无法排解的困难或挫折时,就消极地想要自杀,希望以死来摆脱一切。 其实,人到世间投胎为人,都是带业而来;现世所受的顺逆、好坏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为造作的结果,应该直下承担,才能随缘消业。如果遇到困难、苦厄,就以自杀来逃避,不但不能消业,而且更造恶业;如此旧业未消,又造新业,人生如何能解脱?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自杀只有增加问题,甚至只会增加痛苦。比方说,我自杀了,即刻就会带给我的家人、朋友、亲戚、同学,乃至认识我的人无比的痛苦,有时还会把一些未了的责任加诸给他们,增加他们的负担。再说,国家栽培我、大众成就我,正当能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因故自杀死了,这就是社会成本的浪费。因此,一个人的自杀,不但造成社会的损失,并且拖累了许多人,辜负许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杀也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例如,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个前辈是因自杀而死亡,虽然隔了几代以后,后代的子孙都会觉得不荣誉,不但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拂不去的阴影,有时还会起而仿效。所以我觉得社会上有时候发生凶杀案,被人杀死还可说是不得已的,自杀是不可原谅的行为。因为遭受外力而死是没有办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杀则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愚痴,是因为一时想不开所造成;由于自己的愚痴想不开,造成了家庭、社会的损失,所以基本上自杀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尤其,自杀者当时的心情,必定是带著一种心灵的创伤,是在痛苦、哀伤、无助、绝望、焦虑,甚至是愤怒、嗔恨、懊悔的情绪中死去,就凭当下这么一念,死后必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这就是《俱舍论》所讲的“业道”。 所谓“业道”,亦即贪、嗔、痴三业,彼此之间由贪生嗔,由嗔生痴,由痴生贪;前者能够成为后者之道,或者互相辗转为道,如此成为六道轮回之通路。也就是说,我人造作的业,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引生结果;业本身就像道路,随著善业能通向善的地方,随著恶业通向恶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要萌生自杀的念头,就不会有自杀的行为与结果。 人在一生的数十年岁月当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问题,虽然让人感到生活艰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在思想上、心情上千生万死,从中慢慢进步。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困难,就想一死了之,总以为死了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不对的想法。人,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慈悲、有智慧,世间其实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因此希望社区里的一些有德之士,能够经常举办各种联谊、讲习,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让邻居之间彼此互相关心、鼓励,从心理上建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此才能防范自杀悲剧的一再发生。
答:人一有了烦恼、痛苦,就想要自杀,希望就此一了百了;也有的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因此也想以自杀来结束生命,总以为死了就能获得解脱,但是当他自杀死后就会知道,其实“死更不如生”。 根据《醒世千家诗》记载:“吴江蒋某,与人争气不胜,服毒自杀。后来凭在他的妻子身上向人道:我不当死而死,罚入枉死城,火床铜柱,惨苦万状。方知在生一日,胜死千年,劝大家宁可气死,切莫自杀,以致后悔无及,大哭而去。”可见自杀只能逃避一时,但是却因此更增无边的痛苦。 另外根据《认清自杀的真相》一书说,自杀者所感受的痛苦,千百倍于生前所受的苦,非语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进,肺气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气管闭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继而浑身麻痹,痛苦万状。服食农药、盐酸等药品中毒而死者,五脏坏烂,极痛难忍。服食安眠药而死者,头眩气促,五脏翻搅,有时暂时停止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与死无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悠悠醒来,却早已入殓,欲出无门,于是辗转棺木之中,恐惧痛苦而死。 另外也有研究报告指出,开棺检视服食鸦片而亡者,伏著居多,侧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后,鸦片毒退,棺中辗转挣扎而死之故。 从以上记载可知,自杀的方法虽然有种种的不同,但自杀者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在心,而且在将死之时,意识转清,过去和现在的景象,映现分明,因此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加的深刻。 自杀的人,在自杀前想当然尔一定是感到很痛苦,不痛苦就不会想要自杀,他因为熬不过痛苦,遂想要以自杀求得一死来解决。但是自杀将死未死之际,不管是上吊、服毒、刀割、枪杀、投河、跳楼,或是烧炭等,尽管方法不同,但其结果都是痛苦不堪。就以上吊而言,不是那么一分钟就死了,死前的一刻,呼吸闷绝,有时后悔了想要自己解救都没有力气,想叫也叫不出来。可以说上吊的过程中,真是千百种的痛苦,难以尽述。 自杀者不但在弥留之际要受无量苦痛,就是死后所遭受的痛苦,比临死时还要增加千万倍。甚至死了固然苦,得救了还是苦。现在有愈来愈多的人以“烧炭”来自杀,他们以为烧炭自杀可以安详地在睡梦中离去。不过根据马偕医院及高雄长庚医院的医师表示,这类自杀幸存者可能因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迟发性神经精神症状,部分甚至无法恢复。曾有患者在获救一个月后出现意识混乱、幻听,甚至拿抹布洗脸、将电话当成饮水机、大小便失禁、无法自理清洁等症状;有些人则留下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 自杀也是犯了杀生戒,即使如愿自杀成功,死了以后仍免不了要受杀生的业报。杀生乃天地所不容之罪,即使阎王老爷也不会给您好脸色看,所谓“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自杀者有什么面目见人?所以,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死并不能“一了百了”,生命是随著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所以佛教讲“善终”,唯有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忧郁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有四亿五千万人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平均每四个健康有问题的人,当中就有一个是精神疾病的问题。而所有精神病患中,忧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最高,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因忧郁而走上自杀之途,忧郁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第三大死因。 人为什么会忧郁呢?有一篇名为〈卸下忧虑〉的文章说:“读书人为考试忧虑;年轻人为前途而虑忧;父母为孩子而忧虑;老人为来日不多而忧虑;穷人为钱不够用而忧虑;富人为保持财产而忧虑;病人为疾病而忧虑;忙的人为事情做不完而忧虑;无所事事的人为无聊而忧虑;孤独的人为孤独而忧虑;热闹的人为不能永久热闹而忧虑;未成名的人为默默无闻而忧虑;成了名的为名声不再显赫而忧虑。甚至有的母亲单单为孩子离开去远足几个小时而忧虑流泪。试问天下人,谁无忧虑呢?”所以作者最后结论出:“人无近虑,必有远忧,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形容:“忧虑是人的影子,走到哪里,它一样跟到哪里,不因地方和环境变化而消失。” 诚然,现代人似乎都活得很苦闷,活得很不快乐,尤其功利主义挂帅,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互助、互尊、互谅,彼此冷漠,互不关心,造成心灵的疏离感。加上现代年轻人普遍养尊处优,缺乏抵抗压力及接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容易罹患忧郁症。在台湾罹患忧郁症的就有百万人之多,因为忧郁症而自杀的个案也愈来愈多,虽然并非每个自杀的人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自杀比率约二○%,比一般人高出二千倍。 根据精神科专科医师郑泰安在一九九九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针对东台湾一百一十三位自杀成功的个案家属进行访谈,了解自杀者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状态,结果发现有九成以上的个案都有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其中最多的包含重郁症及轻郁症(约九成),以及酒瘾、药瘾(四成以上),和人格疾患(占六成)。而在国外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果,约八三%至一○○%的个案在自杀前都罹患了某种精神科疾病。 因此,专家表示,降低自杀率一个可行的方法,应该把自杀当作是一种疾病来看待,而不仅仅把自杀认为是个人意志力薄弱,或是对生命不尊重。他们认为,将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当做是“意志力”、“态度”,或是“道德”上有问题,可能会使他们有更强的罪恶感,反而更不愿意向周围的人要求帮忙。 在台湾,许多忧郁症患者初期时没能及时求诊,或是没有看对科别,失去了向亲友或是医生求助的最好时机,自杀意念高涨,因而导致自杀死亡的比率越来越高。其实有情绪上的困扰时,如果能及早观察、分析并寻求正确的治疗,将可减低许多自杀的机率。有鉴于此,像台湾新营医院已开办忧郁症特别门诊,并且提供忧郁指数量表,让民众自我检测,降低自杀的意念。 目前世界各国预防自杀的重点,都放在精神疾病需要接受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的宣导上。因为许多研究显示,五○%至六○%以上自杀的人,在死前三个月都曾经看过包括内外妇儿科或家医科的医生。因此八○年代瑞典在 Gotland 曾进行一项计画,教导家庭科医师认识并治疗忧郁症,结果的确使得国民的自杀率下降,这可能是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忧郁症的产生,一般人认为是外在的生活环境动乱,例如政治不稳定、社会治安不好、经济低靡、失业率高、生活压力大,感觉人生活著只是受苦,干脆以死自我了脱。但是根据专家研究,有的人出生富裕家庭,一生顺遂,毋须为生活打拼,照说应该活得很安然,但其实不然,这样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觉得人生了无生趣,不知生命所为何来,也会产生忧郁症而自杀。 就以澳洲来说,在这里不仅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有医疗、养老金、免费上学、失业金等社会福利优渥。但是此地的人照样忧虑难解,仍然吸毒,自我麻醉,甚至放弃生命,以致成为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其实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嗑药、酗酒,长期戕害自己的生命,这也等于是在慢性自杀;有的人冒险玩命,例如有些特技演员经常玩命性的表演,乃至于青少年飙车、酒醉开车等,无形中也是在自我谋杀。另外也有人则是活在虚拟的幻境中,例如把情侣自杀殉情认为是很凄美的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也有的时候是一种幻觉,幻想死亡,结果弄假成真。更多的是因为挫折、忧郁而自杀。 因忧郁或者受到挫折想不开而自杀,这都是由于自己没有力量抵抗外在的压力。抵抗外在的压力、挫折,平常要增加自己内心的抗拒能力,比方说用欢喜去抗拒,用明理去抗拒,用为人设想去抗拒,不要凡事只为自己著想。也就是平常就要培养很多的实力,要开发自己的智慧,要多读书、多亲近善知识、多参加社团活动或是各种宗教活动,在宗教里得到鼓舞。 甚至现在的心理咨商、面谈,乃至透过旅游、运动、药物治疗、音乐治疗、动物疗法、技能训练、人际沟通、培养兴趣、鼓舞信心、找人倾诉、创造希望、融入大众、打开心田、走出去、忙起来等。如果在自杀前,或是面临各种压力时,自己能够备妥各种战斗武器,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也不怕压力的魔鬼打击我们,因为我们都有个办法应付、化解。 因此,一个人平时要接受挫折教育,要增强抗压能力。因为从古至今,天地万物要想生存,谁没有挫折?很多成功的伟人,都是从挫折中突围而出,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一定要有力量,不要因为一件事就烦恼,或是被别人一句话就打倒。很多时候我们听了一句不高兴的话,说的人早已忘记,自己却几天几夜气得睡不著觉、吃不下饭,实在是很吃亏划不来的事。或者有的人遇到一点不如意,乃至经济陷入困境,就想要自杀,其实总会有办法可以解决,不要一下就闹自杀,实在是不理智。 人除了要有挫折教育,要有抗压能力以外,还要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目标,路就会走得远,走得长,因此要防范自己萌生自杀念头,唯有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活出生命的尊严与欢喜。 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代替不了,所以要正视“生命的一次性”与“不可替代性”,对自己的生命给予重视与尊严。当你懂得尊重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可贵与难得,就会珍惜生命,而不会因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丧失生存的意志而自杀。 虽然专家说,二十一世纪将是忧郁肆虐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要停留在忧郁的泥淖里,要思想如何超越,例如对佛法真理有深入的认知,能够了解生命的真相,就有力量去忍受、接受、化解。所以,希望想要自杀的人都能勇敢、发心,把生命用来服务、奉献大众,这不是比寻死要好得多吗!
答:现在的社会乱象纷陈,不但赌博、吸毒、窃盗、绑票、家暴、性侵害等问题丛生,尤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自杀。 自杀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以台湾为例,根据卫生署在二○○三年的统计,一年共有三千零五十三人自杀,平均约每三小时就有一人自杀。其中男性自杀死亡人数约为女性的二倍。若以年龄层来看,二十四岁以下的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比九十年增加百分之十八点一,二十五至四十四岁增加百分之十七点一,自杀已经成为青壮年人口的第三大死因,仅次于意外死亡和癌症。 另外,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大城市的自杀比率远比居住在乡下者为高,中产阶级自杀者也比其他社会层级的人多。从年龄的分布来看,十五至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以及七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率也愈来愈高,尤其老年人自杀已遂的比率很大,但近年来国小学童自杀的比率也日渐升高。以性别而论,男人自杀成功的机率比女人高出三倍;但是女人尝试自杀的频率却比男人高。 由文化的角度观之,西欧先进国家的自杀率远比回教、佛教、印度教等地区来得高。原因可能包含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宗教的逊位以及支配自己生命的现代意识高涨等。至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比较,则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自杀率上升的速度快过西方,例如匈牙利,一九七八年每十万人有四十一点一人自杀,名列世界之冠。总之,经验统计的结果显示,自杀之分布与年龄、性别、职业等似乎不无关联。 此外,国家社会的发展步调愈快,人民的自杀率也会愈来愈高,这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尤其当碰到经济不稳定,或者遭逢剧大变故,都会让自杀率明显上升,如刚才所问到的问题,台湾九二一地震发生后几年间,南投县的自杀率高居全省之冠。 自杀不但会成为惯性,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统计,平均每位自杀成功者约尝试自杀十六次。自杀也会成为风气,因为世间上的人都是有样学样,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就如瘟疫一样,有传染性,加上媒体对自杀的报导过分渲染,不但给了社会大众负面教育,对当事人更是造成二度伤害,因为自杀已造成身心的伤害,再加以大肆报导,等于又杀了他一次,所以媒体不能推波助澜。 不过,媒体之所以会偏重这种负面的报导,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所以社会不能一味怪罪媒体,观众的心态也要反省,也要学习自制。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阎罗王在审判人犯,首先对著赵大说:你在世时杀人放火、贪污舞弊,现在判你到地狱受苦五十年,之后再到人间投胎为人。接著对王五说,你是个读书人,生前为文写作、著书立说。可是你写的书都是黄色书刊,不但造谣生非、而且淫秽人心,对世道人心毫无助益,现在判你终生在地狱受苦。王五一听不服,抗议说:“阎罗王,这样不公平,赵大生前杀盗淫妄,他的罪也只不过是下地狱五十年;我只是写写文章,为什么把我的罪判得那么重呢?” 阎罗王说:“因为你写的书现在还在世间流传,你的文字对人心造成的伤害还在持续扩散中,必须等你在世间所写的文字影响力消失了,你的罪业才有办法消灭,到时你才能超生。”这个人一听真是大惊失色,想不到自己一时愚痴所造下的罪业,真是无边无量,不知何时才能消除。 因此我就想到,有一次应内政部之邀在台北国际世贸中心举办一场人生哲学讲座,找我去讲演。记得当时我讲了这样的话:“现在我们的社会,每一个人如果笔下有德,就可以救台湾;口中有德,就可以救自己。”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兴之所至的一句话,随便说说,过去就算了,其实“声是无常”,声音没有了,但是影响力却永远存在,因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平时不能逞口舌之能随便说话,也不要逞笔下之能随便造谣,引人学坏。平时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写好的文章、报导好人好事,必定可以救自己,也能救国家社会。所以,社会善良的风气,要靠全民一起来营造。 至于说到自杀,其实一个人之所以想要自杀,大都是因为觉得“活得很苦”。为什么会苦?不外乎太自私、太为自己著想,没有能力应付外来的压力。一个人如果天天只想“我”,我想、我要、我爱,就会感到生命很有限;一个人要爱大自然,这么美好的山河大地,为什么你要离开呢?一个人要爱国家、社会、众生,这么有成就的社会,你何以不爱他就想离开呢?你能想到家人、朋友,他们不是都爱过你、帮助过你吗?你何以忍心离开大家呢?所以能够活出责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会想要自杀。尤其假如心中有佛法,有“忍”的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无生法忍”的渐次具足,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进而淡化对心外世界的执著,则内心世界变得宽广、豁达,就能活得踏实、自在,而不致于会有自杀的想法。 总之,如何活出自在,这是教育家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一旦国家遭逢重大的灾害变故后,如何防治灾民自杀,这是需要全民一起来关注的重要课题。
答:现在是个重视生权的时代,不但法律明文规定不得虐待动物,尤其对于一些保育类的稀有动物更不能猎杀,甚至不准豢养。乃至现在的环保意识高涨,不但全民实行资源回收,而且不得滥垦山坡地,不能滥伐山林树木等。 可以说,现在已由人权扩展到生权的时代,不只是有人才有生命,大地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与保护。所以佛教虽然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有时不小心伤害虫蚁、蚊蝇等,虽然法律上没有刑责,但于道德有亏;不该伤害的,如山河大地,乃至动植物,都应该善加保护,如果肆意破坏、伤害,都是广义的杀生。 佛教是个严戒杀生的宗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当成佛,故当视如父母般供养给侍,岂忍杀之;若杀之,是亦杀未来佛也。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等戒律,有自作、教作、见作随喜的犯行。所以“十重波罗提木叉”中的“杀戒”,有谓:“佛子不得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随喜杀、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生命者,不得故杀。” 佛教不仅严禁自杀、杀人,乃至不准教人方便杀生或赞叹杀生等。有人问:杀人有罪,杀害昆虫动物有罪吗?譬如喷洒农药、DDT,杀害蚊蝇虫蚁罪孽重不重?一般来说,杀生是有罪业的。有的人听了这样的话也许会说:我是种田的,我是卖农药的,我不要信仰佛教了,因为佛教主张不杀生,不能杀死害虫,我何以维生?其实纵然你不信仰佛教,一旦杀生,还是一样有罪。何况佛教是人本的宗教,同样是杀生,杀戮人类的罪远比杀害其他动物的罪业要来得重。不过话虽如此,我们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滥杀生物,即使不得已而杀,也要存著慈心为生物祈福,譬如吃鸡蛋、鸭蛋时,心中默念:“我今送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当然最好是不去侵犯所有动物的生命,包括杀害自己。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自以为逃避责任,事实上所有的痛苦并不因为自杀就能解决,像现在的青少年自杀,等于花还没有开放就萎谢凋零,这是何等残忍;像青壮年,正当有为的时候,因为情场失意,或因经济周转不灵,也用自杀来逃避。再如老年人虽然久病不愈,但是现在的医疗不但发达,还有健保体系,总有一个延长生命的方法。就算是任何办法都失效了,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是自然的现象,并不需要我们强迫为之,所以不管杀人、自杀,都是同等罪恶的行为。甚至自杀未遂一样有罪,因为有杀心、杀念,有杀的念头,举心动念就有罪,虽然还没有成为行为,但是念头也是行为的根源,已经进入危险的边缘。 总之,杀害别人有罪,必得受刑法制裁,那么杀害自己有没有罪过呢?在法律上对于自杀虽不加以判决,但是在佛教认为自杀不仅是愚痴的行为,并且是罪恶的行径,因为个体的生命是社会众缘所成就,个人没有权利加以毁灭,若用暴力强制截断自他的生命,都是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自己仍须背负行为的苦果。所以想要自杀的人,应该要有责任感,要有勇气来面对问题,要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千万不要用自杀来逃避问题。 九、有些病人缠绵病榻多年,感到苦不堪言,因此要求安乐死,请问大师,如此也算是自杀吗?再者,妇女堕胎也算杀生吗? 答:安乐死及堕胎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广受讨论,尤其对于安乐死能否立法通过,有些国家已合法化,有些国家一直抱持保留态度,有些国家则断然否决。 在台湾,关于安乐死的问题,有一半的人说可以,有一半的人觉得不可以。赞成的人认为,当一个人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甚至成为植物人,活得很痛苦,你不让他死,活著的人看了都不忍心。而反对的人则说,上天都有好生之德,为什么要让一个生命提早死去呢?这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更是反对安乐死。只是反对或赞成安乐死都只是一句话,但对于家有亲人长期卧病的人来说,往往一照顾就是几十年,你们这些反对的人有帮过忙吗? 大约四十多年前,台湾的中山女中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叫王晓民,因为车祸成为植物人,当时台湾有很多的官员、卫道人士都不赞成让她安乐死。但是她的妈妈很可怜,一直陪伴她四十多年,就为这么一个女儿奉献一生。 另外,有的母亲怀了残障儿,或者被人强暴而怀孕,她不甘愿生下这个孽种,你说不可以堕胎,她就要扶养残障儿几十年,或和她不愿意生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她觉得对不起丈夫,怎么办呢? 其实,安乐死或堕胎问题都不是宗教、道德、法律所能解决,只有爱他的人有权利决定,或是由当事人自己在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下,自己愿意担当后果,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负责。甚至安乐死到底算不算自杀,或者堕胎有没有构成杀生罪?也是很难有定论。只是当一个人生不如死的时候,等于世缘已了,其实也不必再去藉助插管、氧气筒等方法来延续,应该让生命回归自然。 不过,有时候一个人即使重病弥留之际,能不能再生,也是很难断言的。譬如在台北,有一位赵老居士,非常热心于电台布教,并且经常往来于监狱,对身系囹圄的犯人说法。多年前,不慎跌了一跤,脑震荡,送到三军总医院,医生写上了红字,宣布回天乏术,甚至将他送到太平间,认为不久于人世。但是赵老居士至今仍然身体健朗,在台北各道场往来走动。 大家听了这个例子一定以为佛教是反对“安乐死”的!事实也不尽然。佛教认为上天虽有好生之德,能够存活的生命当然不应该结束他,但是所谓“安乐死”是在一种已经没有意识,只是苟延残喘的维持住一时的生命,可是他的内心、精神却痛苦不堪,活不好,也死不了,这种痛苦比死更严重,他自己也希望能早一点死以免除痛苦,求得解脱。这种情形跟自杀不同,自杀是逃避责任,不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以死来逃避;安乐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自己不能自主,所以由爱他的人用爱来决定、来衡量要不要安乐死? 安乐死能不能立法通过?堕胎能否合法化?其实世间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可否、好坏、是非、对错;世间上有很多的问题也不是法律、道德、舆论能够彻底解决的。所以安乐死的问题,应该由最爱他的人用爱的一念来决定生死。因为人一旦成为植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真是痛苦不堪!在法律上也无法解决这类问题,因为牵涉到“生权”;而医生也不能将他致死,因为这是犯法的。事实上,有很多病人活得很痛苦,对于照顾他的亲属而言,更是沉重的负担。能不能执行安乐死,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才能解决麻烦的问题。 同样的,关于堕胎的问题,虽然天主教主张无论在任何状况下都不能堕胎,但是佛教认为堕胎固然是犯杀戒,逃不了业报,但如果已知孩子是残障,或是被强暴而受孕,勉强生下这个孩子,不但是社会的重大负担,母亲一生也会深陷痛苦,因此如果这位母亲愿意承担杀生的业力,就该把决定权交还给母亲,旁人无权置喙。 佛教有种种的法门与方便,而一切的法门与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应的话,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为根本,对于“安乐死”和“堕胎”并不绝对否定它,也不断然肯定它。对于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应该本着爱心、慈悲心,让它健康地存在。万一不得已,而施以“安乐死”、“堕胎”,如果确认是出于慈悲心,不忍病人、亲人受苦,也没有什么不对,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 十、最近世界各国的自杀年龄层都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有愈来愈多的儿童有自杀的倾向,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孩童时代应该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最为快乐美好的时光。但随著社会结构及生活型态改变,加上资讯多元而复杂的大环境薰染下,现代儿童普遍思想早熟,但在没有获得适当的引导下,经常传出中小学童因功课压力、人际受挫、家庭变故等因素而自杀,使得自杀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例如在台湾,根据阳明大学卫生署福利研究所江宜珍所做的一项“国小学童自杀意念相关因素之研究”指出,台北市有二成六的小四学生有过自杀念头,多数是因为功课太多、心情不好、家庭支持程度低或是与同侪间的关系所致,而他们自杀的方法,大都得自媒体的报导。 另外,根据内尔逊(Nelson,1994)的报告,在一九八○年中全美国有二千一百五十一位儿童和青少年自杀死亡,五到十四岁的儿童占其中的百分之十二。在日本的文部省也有一项报告指出,二○○一年日本有一百九十二名六岁到十八岁的学童自杀,比前一年的一百三十三名增加四四%。其中一四%的自杀是牵涉家庭问题,七%是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有关。 而香港新华社也报导,香港在最近三年有自杀倾向或曾企图自杀的学童急遽增加,多达五百零七人。为什么短时间内学童企图自杀的个案会突然上升,原因与传媒广泛报导青少年自杀的个案,令年幼学童争相仿效有关。 因此,香港当局认为,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社会问题,学校、家庭、传媒、社会及政府等各方必须同心协力解决此一问题。他们除了呼吁传媒在报导青少年自杀时要更为自律,同时教育署并为教师、学童、家长及学校提供各项服务,包括: (一)为在职教师举办短期课程、研讨会及研习班,以提高他们对学童自杀问题的认识,并加强他们的辅导及沟通技巧。同时编纂辅导教材,并设立求助热线服务,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装备。 (二)在小学课程内增加一门新学科,称为“常识科”,更委聘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在二十多间试点学校推行一项友辈支援计画。 (三)积极成立试点家长中心,为家长教师会提供额外支援,并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四)提供学校支援服务,帮助学校采用校本辅导方式,建立一个正面、关心及吸引的学校环境,令受到困扰的学童可以求助。 香港的作法,有其值得学习、参考之处。此外,澳洲的自杀率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尤其年轻人自杀问题日趋严重。布里斯本的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于是著手推动全澳洲第一个防止自杀的大学课程,藉此对抗全球最高的自杀率问题。这项名为“防止自杀学”的学科,是专门针对辅导员、警员与处理边缘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者,指导他们如何防止及处理自杀行为。 儿童与青少年自杀,这是国家社会的损失,尤其有些资优生因为课业压力而自杀,或者有的孩童因为出于好奇,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所以亲身一试,也有的则是因为忧郁症而自杀,这些都是值得关切的严重问题。 一般人活著都有希望,因为对未来有希望,所以能够忍受暂时的不如意。但是对于一个患有忧郁症的孩童而言,明天比今天更灰暗,未来比现在更茫然。因为对未来没有希望,所以容易陷入忧郁的深渊,甚至沉溺于死亡的思考中,尤其是遇到挫折、委屈,或因亲人死亡,都会推波助澜地把孩子推入自杀的边缘。 其实,小孩子所以会自杀,多数是因为缺乏信心,没有安全感,他们内心孤单,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及父母亲人的爱。所以父母平时在家庭里的身教很重要,应该多营造家庭的欢喜、和谐,让儿女对生命礼赞,感受生命的可贵。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孩要到学校读书,途中都会经过一座寺庙。有一天,他走进寺院的佛堂,拿出十块钱给香灯师说要添油香。香灯师问:“你这钱是哪里来的?”小孩说:“我捡到的。”“这么好,你能拾金不昧,不但懂事,而且守规矩……。”香灯师讲了很多好话赞美他。 第二天,小孩子又来了,见到香灯师:“师父、师父,我今天又捡到十块钱。”香灯师说:“你的运气真好,都是你捡到十块钱,而且你又诚实、有礼貌,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第三天,他又来了:“师父,我又捡到十块钱。”香灯师心想,哪里会这么巧?每天都捡到十块钱?就问他:“你说实话,钱是从哪里来的?”小孩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钱对著法师说:“你看!我家很有钱,只是我不快乐,因为在家里,爸爸妈妈老是吵架,他们吵起架来就骂我,说得好难听,我在家里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不如天天拿十块钱来给您,可以听你讲好听的话。” 所以,父母讲话不要伤害儿童,要顾及他们的尊严。虽然父母为了生活,种种的辛苦,赚钱养家,种种的努力,为前途奋斗,压力也很大,不过人生就是要能负责任,要有忍耐的力量,否则日子不好过。我们学佛,最主要的就是学习承担的力量、忍耐的力量。所以佛教有一个修行的法门,叫做“忍辱波罗蜜”,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都具足,对世间有透彻的认识,自然对世间的人情冷暖、好好坏坏、是非荣辱,都能放下。当一个人有了忍耐的功力,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遇到问题就会懂得用智慧去解决,而不是以自杀来逃避。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每一个生命的殒落,都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希望家庭与社会都应该加强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应予以更多的自由空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他们认识,生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每个生命都有与别人有共同的关系存在。例如,每个生命都与父母有关系,与家人有关系,与学校的老师及成就他的善知识有关系,乃至与国家社会有关系,所以不能认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每个人一定要顾念到父母、家人、朋友,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完全不顾念别人,这种人活著也没什么价值。 所以,今后我们的教育,希望父母、学校、社会,能多多的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宣导,让儿童、青少年养成一种乐观的态度,养成一种开朗的性格,养成一种积极奋斗的人生观,我想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立身于这个社会。 十一、刚才说到,一个人所以会自杀,大多是因为心灵脆弱,缺乏抗压能力。请问大师,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关照自己的“心”,如何才能增强自己心里的力量呢? 答:佛教讲:“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人的主宰,心想好事,自然就能行善;心想坏事,行为自然偏差。一个人的心如果自私自利,每天只想自己,必然会缩小生命的空间。 话说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姐,神情沮丧的在河边徘徊,刹那间鼓起勇气向河里跳入,噗通一声,河中溅起了浪花。老和尚刚好经过,赶紧将她救起来。谁知小姐非但不感激,而且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让我死,我讨厌你。”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要自杀呢?”她说:“我长得很丑陋,大家都耻笑我、批评我、不喜欢我,我觉得活著也没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老和尚耐心的开导她:“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私的,只想到我自己,凡事为自己设想,但是那个自私的生命,刚才已经死了。另外,人还有第二个生命,是专为别人著想的,现在我已经把她救回来了。从现在起,你要改变你的思想、行为,随时随地的帮助人,为别人服务。” 丑女听了和尚的话,就开始行善,天天为别人服务,因此她的美名善行就传播乡里。由于大家都赞叹她,无形中心情愈来愈开朗,人也愈来愈清秀,最后也找到了如意郎君,结婚了。 丑女投河,由于老法师的一句话──“第一个自私为己的生命已死,第二个利人的生命可以再生”,因而开创自己的第二个生命。因此我们为人不能太自私,不能只想到自己,有时要多为别人想一想,多关怀别人一点。一个人只要能建立信心,发愿为人服务,当自己把生命的光热散发出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必然也能点亮自己的心灯。 其实,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帮助自己成长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正面的力量,像是父母家人的关心、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及社会大众的助缘,让你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等等。另外还有一种负面的力量,就是有些人看你不顺眼,打压你、讨厌你、抵制你,这种力量往往也会让你奋发向上。就像皮球,压得轻,弹得低;压得重,弹得高。逆境、挫折反而让你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更坚强。 不过,这种负面的力量很少人能懂。有句话说“少年得志”,其实未必见得是好,反而越早碰到困难,越容易坚强,越容易长大。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面,就像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很多人一时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负面的压力与困境,因此选择自杀。其实只要懂得转化,逆境可以帮助我们的成长,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坚强。就等于再好的种子,如果没有肥料,也不能成长;即使是一朵莲花,也要有污泥,才能成长、茁壮。 所以,世间上很多的不如意,很多负面的逆境,在一个有作为的人看来,并不是障碍,反而是一种助缘。等于暴风雨过后,经得起考验的树木就会更加的青翠,乃至地震、土石流等一些天灾以后,可能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世间是无常的,地震、台风会摧毁房屋,破坏建设,只要我们的信心没有被打倒,我心中有主,心中有信仰,心中有力量,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明天都会变得更好。因此,每一个人要成长自己的智慧,成长自己的力量;有了智慧,就能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力量,就可以再奋斗、再出发。 你看,蜜蜂、蚂蚁,或是小鸟,它们筑的窝被风吹倒了,它会再来一次,甚至一次又一次重来。小小的动物都有那种奋斗的毅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反而不如它们呢?所以,只要我们有信心,信心里有无限的宝藏,信心可以产生力量,而且这个力量还可以感染给别人,让别人也有力量来成就一切事。所以,人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然会有力量。 十二、佛教是戒“杀生”的宗教,甚至连“杀心”都不能有。请问大师,“杀生”与“杀心”之间的关系、轻重、区分在哪里? 答:我们的身体、言语、念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有善有恶,另外还有一种叫“无记性”,也就是行为的当下没有善恶的念头。 其实,善与恶有时很难断定判别,有些行为有时看起来是凶恶的,细细推究它的情形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助人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譬如杀人本来是犯罪的,但是当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被绳之以法,执行法律的刽子手快刀杀了他,这种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的呢?当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耿耿于怀:“上天也有好生之德,今天我又杀了一个人。”同样的杀人,歹徒的杀人是怀著凶残、暴戾的嗔心而杀人,而执行法律的杀手对于杀害的对象,没有深仇宿恨,只不过替国家执行一项除暴安良的工作,两者的动机不同,行为的结果自然也会大异其趣。 佛教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每一条戒相之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等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如杀人时要具足“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断命”五个条件,才构成不可悔罪,这与刑法因重视犯意和犯罪事实而制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要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佛教心意戒的积极意义,在要求个人自发地观照身口意的起心动念,防范不法于念头起时,较世间法更为彻底。 过去有一个小沙弥,夜晚走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责怪小沙弥说:“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阿弥陀佛,这样一来罪孽深重啊!你应该到后山跳悬崖舍身谢罪。”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祸闯大了,只好含泪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去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又深又暗,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涂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起来。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痛哭,觉得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的说: “小师父呀!你只不过是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的,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义,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殊胜。一念的忏悔心有此功德,相对的,一念恶心想要置人于死,有时虽然没有行动,但这一念心就足以讲成犯行。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有杀心,例如摔碗筷、摔桌椅、用力关门、冲撞墙壁等毁灭性格,慢慢养成以后,不是杀人就是杀自己。不管自杀、杀他,或是见杀随喜,都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佛教的杀戒,又称断人命,不仅包括自己亲手杀人,即使唆使他人杀人或劝说别人自杀,皆犯波罗夷罪。《梵网经》在止恶方面,尤其具体而又严格。以不杀为例,它不仅禁止杀人,亦禁止自杀,认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亦算犯戒。若自己没杀人,亦未自杀,只是鼓励,指使别人去行杀业也不行。若自己没杀,也没指使,但赞扬别人行杀业,如此心有杀生之念,亦应禁止。也就是说,该戒不仅要求身业清净,也要求口业、意业清净,不然就是犯戒。 其实,宇宙万有都有生命,有的是肉体上的生命,有的是思想上的生命,有的是事业上的生命,有的是道德上的生命,有的是时间上的生命,其价值虽有不同,但都应该珍惜。例如,一件衣服,你能穿三年,总比穿三个月好;花在开放,一个月,假如您把他摘下,一天就枯萎了,这也是伤害生命;桌椅、板凳、沙发,你保护他,能用个几十年,最后甚至还能送到博物馆、古董店里,它的生命就能继续不断。 所以,广义言之,杀生不仅止于用刀杖加害,在日常生活中,恶言厉色也能伤人于无形,也会招致重罪。反之,有时虽有杀生之行,但无杀心,罪业也会比较轻。例如有些地方的居民,因为生活环境使然,必须靠捕鱼维生。他们虽以捕鱼为业,但没有杀心,反能时时提起慈悲心,果报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也有些农药行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出售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栽种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当然,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这是佛法所不许。但如果为了去除虫害,能够预防当然比杀害来得好,不过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著嗔恨心而杀生,以嗔心而故意杀生,必然要堕地狱受苦。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 (发布者:无量光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死亡笔记,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