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5)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分别就是识别一切事呀理呀、这个和那个,种种的不一样,它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第六识就是分别识。本来平等,本来不二,但在这里头生出种种差别了,妄在本来无分别的法上分别出人呀我呀、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分别就是识别一切事呀理呀、这个和那个,种种的不一样,它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第六识就是分别识。本来平等,本来不二,但在这里头生出种种差别了,妄在本来无分别的法上分别出人呀我呀、是呀非呀,故称为分别的惑。断了这个惑转为无分别智,所以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愿文中的“远离分别”就是舍离分别的妄惑,了达“万法一如”,真如就是万法,万法就是真如。“诸根寂静”,六根都寂静。“寂”是寂然,离开烦恼叫做寂。“静”,安静,绝除苦患叫做静。《华严经》说:“观寂静法,离诸痴暗。”你在观修寂静这个法时,慧明自现,你就离开了愚昧和冥暗。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然、寂静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静,称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静,就是经中的“诸根寂静”,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于远离了分别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等诸根也都寂静,相契于涅槃的实际理体。“决定成等正觉”就是决定成佛。“证大涅槃”。涅槃可翻成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妙德无不圆备,一切障碍无不消除)。“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它与小乘涅槃的分别有四个方面:㈠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大乘涅槃证这三德。小乘呢,三德之中只有解脱德。他解脱了,他没有证法身,也没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㈡常乐我净,菩萨具足常乐我净。二乘的涅槃只有常、乐、净,他也不灭了,他也很安乐,也很净,但是法身真我他没有见(常乐我净这个我是真我,不是《金刚经》里我相那个我)。㈢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大涅槃,两个都离了,而小涅槃呢,他只离了分段生死(六道轮回的生死断了),变易生死还有,还要发大菩提心,还要经过四十二个位次,登妙觉位。每一个位次都是一个变易,也是个生死。㈣身智。大涅槃具无边的身和智,小涅槃,灰身灭智。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也是有余涅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凡往生者将来都证大涅槃呀,怎么能说咱们的世尊反是有余涅槃呢?有一些说法,不管说的怎么有名,我们一定要以圣言量为标准,不要贪新好奇)。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本愿也就是善导大师五个真实愿中的第二个。大意是:愿自己成佛时自己光明不可限量,无边无际,普照十方上下一切处所,所放光明要绝对的胜过一切佛光,要比日月的光超胜千万亿倍。光明遍一切处,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处,可以摄受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尽的,所以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报身佛的真实功德。我们大悲度生要有方便,所以光明遍照来摄受众生。日本望西师说,十方的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际;国土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际;有无量的国土,就有无量的众生。所以法藏大士这个大愿不是只度一个地球上的全人类,而是各种众生。还不只是一个地球,而是无量的地球、无量的天体。天体无边,众生无边,所以佛的大悲也无边,给众生的利益也就没有边(见第十四触光安乐愿),而这个利益之深也是没有边际。正因从众生出发,要让众生得到利益是没有边际,所以光也无边。
  “绝胜诸佛”。佛佛平等,怎么又阿弥陀佛的佛光绝胜诸佛呀?这就如本经所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又“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都因过去在因地愿力各各不同,到成佛时,各各按照自己所发的愿,自然成就,不须安排。法藏所发既是超胜诸佛的愿,所以成佛时,威神光明在十方佛中最尊第一。法藏要“绝胜诸佛”,绝对不是逞能好胜,突出自己,而是切愿自己对众生的奉献,给众生的真实利益超过诸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诸佛之王,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译的阿弥陀经)中说:“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佛就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彼佛恒常不断在放光,所以弥陀又号常照光。佛光明无量,所以号无量光;常照不断,又号常照光,所以佛光“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一切凡光不能相比了。
  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愿文是:“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光明无量只是为了利益无量,任何一人见佛光照,或者佛光照到身上,都是当下就身安心乐。并且这种安乐不是世间任何安乐所能比的,这是一种清净真实的极殊胜的安乐。于是自然就引起了他的慈心,自然勇于作善。更重要的是生起“来生我国”的宏愿,因之他就会生到极乐净土。所以真正见到阿弥陀光的人,都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本经《光明遍照品》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垢”是污垢、恶浊,指种种的烦恼,这些就都消灭了,自然生出普共众生同生极乐的善愿。“身意柔软”。娑婆众生最大弱点是刚强难化,坚执情见,不肯放舍,所以难于化度。但一遇佛光身和意都一齐柔软,诸佛才可施教,受教者才能得度。这就是遇光所得的法益。《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佛光遍照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众生,永恒的摄取,而且一个也不舍弃。凡是遇光的人,都可以往生佛国。佛光的利益、佛愿的宏广、佛恩的深厚,都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第十五,寿命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佛寿命以及声闻天人寿命都是无量。佛的寿命无量,而且不但佛的寿命无量,国中的一切声闻天人寿命都是无量。本愿佛寿命无量,这是无量寿。无量寿,所以佛身常住,有无量的过去同未来,打破了时间。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是无量光,所以遍满十方虚空,光明所及之处,悉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与安乐。《甄解》说:这无量光与无量寿两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因佛光遍一切处,佛的教化与摄受就遍一切;佛身常住,则众生永有依靠与导师。《甄解》又说:“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甄解》的意思是:倘若按佛所证的境界,那么整个的四十八愿都可以流入无量光寿法身。法身必定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正是法身本有的德相,所以叫做无量光寿法身。从这个无量光寿法身,流现出弥陀一切大愿、极乐依报正报一切功德。这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宝池啊、宝树啊、宫殿啊、德风华雨等等,正报:弥陀、观音、势至等等一切圣众,以及种种殊胜方便,都是从弥陀的法身所流现。所以这四十八愿就包括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以及无量无边摄受众生的一切妙用。四十八愿显的是法身功德。时常有很多人说,极乐世界的一些相,尤其是黄金为地等等,觉得没有什么兴趣。实际这些黄金并不是说咱们世界的黄金货币,而都是真实法身哪。善导大师说: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显的是法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