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亲友书》略释(2)

二者(广说后三种随念)分三:随念天;随念施;随念戒。 初者(随念天): 十善诸业道,身语意常亲, 远离于诸酒,亦行清净命。 十种善业是身口意的善业。十善业即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因为杀生、偷盗、淫欲是身体

二者(广说后三种随念)分三:随念天;随念施;随念戒。
初者(随念天):
十善诸业道,身语意常亲,
远离于诸酒,亦行清净命。
十种善业是身口意的善业。十善业即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因为杀生、偷盗、淫欲是身体造的罪业,所以不杀、不盗、不淫则为身的三种善业;语的四种善业,不说妄语,不说离间语,不说绮语与不说粗语;及意的三种善业,不起贪心,不起嗔心,不起邪见。此处“亲”即是依止的意思,也就是要求三门经常行持十种善业,以此则会远离不善,获得安乐。
在行持十善业的基础上,还应远离饮酒,并行持清净正命,抛弃五种邪命。饮酒有很多的过患,虽然饮酒不是自性罪,但是饮用之后会生起一切过失。释迦牟尼佛教诫我们说,如果谁饮酒,则不是我的弟子。因此,龙树菩萨在些论中,也遮止饮酒。如果自己集一生之力行持善法,清净自活,则今生当中一切可得到圆满,来世享受人天福报,尤其是生于三十三天、梵天等天界中,安住天尊座上,尽享世间的种种安乐。此为人天乘道。
这一颂是以宣说升天堂的因——十善法等,推出依此行持必能得升天堂的果——随念天。很多论典中在表达某些意义时,并不直接叙述,而是用因上说果,或是果上说因的方法,此颂便是以因说果的例子。
二者(随念施):
知财体非固,如法施比丘,
仙师及贫贱,来世为亲友。
我们修行人应该知道世间的一切财富,其本体是没有什么坚固的,它的本性是无常。如果我们有财物施舍却没有去布施,那这些财物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白白浪费了,弄不好反成为自己堕落的因。以前转轮王的财富可以和天人相比,这是布施的果报,但因一切是无常的缘故,他们死的时候,这些财富自己也无法享受了。所以在我们有能力之时,应该如理如法地去布施。首先,应对比丘作布施,(本来对待上面的殊胜境叫供养,对于下面的对境叫布施,但供养、布施都有“给予”的意义,所以这里对比丘、上师等也可以叫布施。)为什么要布施比丘呢?因为清净比丘是能圆满福德的殊胜福田,在比丘前应作各类所需的广大布施能积累起巨大的福德。“仙”指仙人。在古印度有很多人为追求解脱而勤修善法,他们在静处精修禅定,具足四禅五通,并引导他人修习十善法而生于天界,在世间来说也很了不起,所以也应对仙人布施。上师是三世佛的化身,圆满一切功德,与上师结缘,能种下究竟解脱的种子,乃至现世得到解脱,又因为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对我们有无比的恩德,所以极应供养。贫贱者需要帮助,也能帮助修行人生起悲心,圆满资粮,布施贫者既然能够圆满二利,当然应该去布施贫者了。
今世如法布施比丘、仙人、上师、贫贱者等,就相当于为自己来世结交了最好的亲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生对“福田”和“悲田”如法布施,来世果报成熟,各种各样的财富和顺缘自然无勤涌现,到时候自己的口袋里不要愁找不到财物,而是要担心财物找不到口袋可装了。布施就如同富裕而又慷慨的亲友一样,随随便便可赐予你很多财物,任何一个世间亲友都不能与之相比。总之,今生如法地布施,定会换来后世财富的圆满。对于此理大家都应该已经通达了!龙树菩萨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德,他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但因为有历代高僧大德的正确传承,现在我们因上师的恩德,领会尊者的真意可说是毫不费力。
三者(随念戒):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勿冗瘦杂怖,佛说应常习。
一切功德依戒而住,我们修行者,居士有居士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戒律非常非常地重要。就象万物生长依靠大地,没有大地,则万物无由生长一般,如果一个人没有持戒,则任何功德都生不起来。藏地的高僧大德在讲戒律功德的时候,都经常引用龙树菩萨的这一颂做教证。一切功德依靠戒生长,依靠戒安住,若具足清净的戒,则一切功德自然而然会增长。如果我们闻思阅读过戒律方面的经论,知道了持戒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则会对持戒产生兴趣,即使没有他人督促,自己也会护戒如眼。《戒赞》的作者丹增洛若堪布,是华智仁波切的一个弟子,一生当中持戒非常清净。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事迹,最后尊者向东方跨七步,然后说:“我是乌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离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说完就显示圆寂了。对他作的《戒赞》我们都感到非常稀有,里边大大赞叹了持戒的功德,亦讲了戒为一切功德的来源。为了增长自己持戒的信心,大家应该多看一些持戒功德方面的经论。“勿冗瘦杂怖”指持戒时须避免的四种情形。“勿冗”,即不要犯根本戒;“勿瘦”即不要减弱对治力,因为守戒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对治,如果对治力薄弱,烦恼粗猛现前时则不可能继续守戒;“勿杂”指不要染有世间八法的心念而持戒。比如今生当中出家守戒,只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很庄严,或者为了治病而出家守戒等,守戒与世间法相杂不应理,应该舍弃;“勿怖”,即在持戒时不要有怖畏心,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守戒。在文革期间,佛法遭到损害,当时没有一个赞叹戒律的人,那时几乎所有出家人都还俗了,但是法王如意宝和几个老比丘,仍然是不畏艰险,清净持戒。法王如意宝后来说:“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果还不能守戒,则太可怜了。”有一些出家人到汉地去后,说自己家里人不理解,所以在家里穿俗装,回来时穿僧装,这方面我不太高兴,也专门呵斥了他们。在文革期间,法王如意宝没有脱下僧衣。你们家里人不理解就让他们不理解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想家里人对你们出家真正理解,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你们出家后回去,千万不要因为家人不理解而脱下僧衣,出家人到不理解佛法的人群当中时,让他们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不要为了适应他们的胃口,损毁自己的尊严。在这个末法时代当中,不管他们说什么,对你而言是没有过失的,他们诽谤你,你没有任何过失,你不要为了使他们不生邪见,就去还俗,你这种想法实际愚笨无比,赶早丢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