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凡圣流论第二七[34](2)

“大智”意味着他即使处身于大富大贵之家,妻妾儿女成群,也能不为这些现象所迷惑,仍能真切地体悟到其中苦的本质;“大勇”意味着即使修行之路困难重重,荆棘丛生,他也义无反顾、心甘情愿地踏上征程;“大福”意
“大智”意味着他即使处身于大富大贵之家,妻妾儿女成群,也能不为这些现象所迷惑,仍能真切地体悟到其中苦的本质;“大勇”意味着即使修行之路困难重重,荆棘丛生,他也义无反顾、心甘情愿地踏上征程;“大福”意味着他虽然抛弃了世间一切享受,却得到了“解脱”这一真实不虚的、世间一切福乐确实不可比拟的福报。同时,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世间众人中最无上的福田,供养他所招致的福报胜过供养一切凡夫。因为,他就是四维时空及宇宙整体的缩影、代表或称使者啊!供养他意味着你对整个宇宙作出了同时的布施,由此就能得到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对你同时的反馈回报,往往表现出很快很大的福报征象。

  而一般的灰心绝望者哪有这样的功德呢?如果偶逢鸿运降临,他们就很可能更沉迷地陷入凡夫流的无数旋涡之中。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极苦者”和“厌世者”。

  而无上的解脱,至上的圣境又是怎样的呢?那就是,不必一定去中止自我的振荡,在振荡中就可住证于解脱,在振荡的衰减或中止中也可住证于解脱,甚至,在“不解脱”中也可住证于解脱。这样,他就不但超出了一切凡夫境界面住证于圣道,同时也超出了圣道而住证于一切凡夫境界。他上合诸佛妙心,下合十方有情;自我恒受一切福乐,同时爱护和救度无量众生;既亲见万事万物之本质,也洞察一切现象之状态和性能;既恒住于毕竟清净的身心和净土,又示现出无量净秽差别之化身,等等。总之,他是般若法的化身,他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勇大力、救苦救难的菩萨和佛陀,他最值得我们众生尊仰、敬爱和效仿。

  因此,应以回归佛菩萨怀抱为生命进化的方向,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惟有修习般若才能做到。呵,请别着急,如果你原本修习的是小乘三十七道品法,或大乘念佛往生法,请别忙着反驳好吗?因为般若者,即非般若,是名般若。般若即是一切法,修般若者,即是修三十七道品,即是修念佛往生,甚至就是修世间事业。只因他对修者不执著,对被修者不执著,对修行事不执著,甚至对“不执著”也不执著[36],故能实现修任一法即是修一切法,修一切法即可表现为修任一法。他与任何人或任何法都能完全统一而更不矛盾,永不起于争讼互损。因此呢,如果听到称颂般若的声音,请你别急着去贬毁和弃离好吗?当然也别急着去沉迷和执取,而就在你当下所修中去发现般若吧,它时刻都伴随在你的身边和心里。

 

  注释:

  [34]本节思想广布于《中阿含经》中,可参阅。另外,有基础的读者也可看看唯识方面的经论著作。
  [35]《中阿含经》中多处论及小乘四果及解脱道,比如七法品中之“昼度树经”、“水喻经”;长寿王品中之“念身经”等等。
  [36]执著于“不执著”有两层意义和过失:
  1. 对“不执著”生起执著,别已经不是“不执著”了,仍陷在凡夫执著的境界。
  2.对真实、绝对的“不执著”也不能“执著”,否则便无法重返众生及现象界,不能成就菩萨及至佛乘。此一思想可从所有般若类经典中看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