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三戒印――止恶、行善、利他·一(2)

有一回,舍利弗闲着没事儿,坐着打妄想,他想知道以前那么多佛,哪一尊佛的教法流传长久,他打了这个妄想,也没有隐瞒,佛就告诉他了,说: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他们的教法流传得久长,而拘那含牟

  有一回,舍利弗闲着没事儿,坐着打妄想,他想知道以前那么多佛,哪一尊佛的教法流传长久,他打了这个妄想,也没有隐瞒,佛就告诉他了,说: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他们的教法流传得久长,而拘那含牟尼佛的教法不久长。佛还告诉他说,因为拘那含牟尼佛“不广为诸弟子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被厌,是以法不久住”,佛陀还举了个比喻,说“譬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何以故?以无线贯穿故”,而“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弟子众心疲厌,作如是教∶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彼诸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诸佛及声闻众灭度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经法善摄故。譬如种种华置於案上,以线贯,虽为风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线贯摄故。”舍利弗听佛陀这么说,就说那你释迦牟尼佛就说戒吧,佛陀说,现在还不到时候。
  这儿插一点儿题外话,就是说我们现在打妄想,打就打了吧,既然已经打了,干脆就把它弄清楚,不要强压回去。我们出家就是要断烦恼的,断烦恼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你什么也不知道,一个是你什么都知道,什么也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不少的事儿,于是你就只剩下一个途径了,就是尽可能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知道是我们的理想。一切尽知的话,我们就是圣人了。所以说我们就得多闻,现在有人说知道得多的话会成为所知障,这是把所知障弄错了。
  回头说正题。什么时候才是说戒的时候呢?佛陀知道,他说到“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然后世尊当为诸比丘结戒,欲使彼断有浊法故。”也就是说,现在呢我们还没有名声,没有财物,当什么时候我们比丘们在大众的心目中是高贵的了,人家都羡慕我们了,我们也有钱了,这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浊法了,到那时候我就要说戒了。释迦牟尼在最初制戒时说过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令已信者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这十句义,有的是为了僧团的安稳,象第一、二、三、六、七句,有的是为了维护僧团的信用,象第四、五句;有的是为了灭除比丘的烦恼,象第八、九句。所以,戒律关系着个人的修持、僧团的和乐、正法的兴衰。也就是说,佛制戒的核心是第十句义:令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主要依赖于僧团,而僧团不健全,也就不足以住持正法,而策发僧众,健全僧团的,就是戒律。
  佛陀不是刻意要作教主的,他制订戒律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修改。有些呢,是改得严了,有些呢,是改得松了,有些呢,是改严以后又改松了,有些是改松以后又改严了,各种情况都有。佛陀从来没有宣称过说他的戒律是神圣不可更改的,他的戒律目的是止恶、修善、利他,每条戒都是要达到这目的,与此有违背的,马上就改。我举几个例子。
  先说改松的。最开始佛陀规定,比丘不能够和未受具足戒人的人住一个屋。为啥要作这规定呢?这是因为在现实当中,存在着太多太多的不如人意,证圣的出家人可以做为信徒们心灵的依靠,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