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三戒印――止恶、行善、利他·二(2)

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精神:一切为了止恶、行善、利他。那么佛教的戒律又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知道,佛教的戒律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佛陀制戒的精神,一个是指导个人修行的戒条,一个是调和僧团生活的戒条。这三条后来发

  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精神:一切为了止恶、行善、利他。那么佛教的戒律又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知道,佛教的戒律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佛陀制戒的精神,一个是指导个人修行的戒条,一个是调和僧团生活的戒条。这三条后来发生了变化,制戒精神变成了菩萨戒,指导个人修行的成了律宗,调和僧团的戒条成了百丈清规。咱们先看第一条。
  咱们现在不要认为菩萨戒比声闻戒高。你们学《戒律学纲要》时,排列法是声闻戒在前,菩萨戒在后,但这不是说菩萨戒比声闻戒高。绝对不是的。
  止恶、行善、利他是戒律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始终。在佛教初始十二年里,是没有戒条的,后来有了戒条,止恶、行善、利他的精神成了佛陀制戒的依据。戒律制订后,由于境况的不同,佛陀修改戒条,还是根据止恶、行善、利他的精神来修改的戒条。大乘佛教兴起后,止恶、行善、利他的精神逐渐演变成菩萨戒。菩萨三聚净戒就是直接由佛陀制戒精神演变来的,摄律仪戒是止恶,摄善法戒是行善,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是利他。也就是说,菩萨戒不但不与佛陀所制的原始戒条相违,反而是佛陀制戒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原始戒条的概括与总结。现在有人说声闻戒不允许做的事儿在菩萨戒中允许做,说这是对声闻戒的背叛,根本不是的。
  再看第二条。以前,约有二十年时间,比丘们居无定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出家修道生活是很艰难的,所以佛陀早期的弟子们大多是富贵子弟,他们放弃自己的财富和荣耀而选择修道,所以他们的修道生活是真诚的。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富贵修道难”,但难是难了点儿,可真要是一但修道了,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因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