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拜师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佛的智慧与功德之深广唯已成佛者方能测知佛的智慧与功德之深广。”一位师父的修为只有透过另一位已为人师父者才能给予评价。做弟子的是无法衡量师父的成就如何,他所能做的乃在熟悉佛法的正见,并且辨明师父所教有否与之相违背。

佛法的正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因缘、因果与中道。现在就来一一说明它。所谓因缘,佛法说,凡一切相都是虚幻的,没有自性,完全依赖因缘而显现,所谓因果,因与果在时间的流程之中彼此紧密地互为关联,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造作的行为与其因果有关。所谓中道,就是要离开所有的极端,像执空或执有都是错误的。只有不走极端的中道,方可遵循之。

为人弟子必须能辨明邪见。有的传教师认为有外在的法(现象)存在。例如,有神论者主张有外在的灵魂常在永恒的上帝管辖之下。另外有人相信,诸法没有因果关联,所有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物质主义者则承认在物理世界中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因为这种因果可以实验证明,但是却否认有控制一切众生的业报因果律。因此,学生在寻找真正的师父时,必须谨慎小心。

如果一位师父的教法与佛法正见相应,那么他已经具备当真正师父的最低要件。而弟子选择师父的时候,他应该关心的是,师父是否有正见,而不必在师父的个性与行为上挑剔。

但通常弟子会注意师父的个性与行为,尤其是当他根据师父的教法来评判师父时,会尽量寻找师父言行不一致的地方。这样一来,问题就发生了。如果师父的行为与他自己所揭示的标准不符,弟子的注意力就会渐渐的其放在师父的缺点上,而对于他的言教完全失望。因此,他既不会真正地修行,甚至对于修行也失去信心。

为人师父者总是会遭受弟子的批评。师父已经悟道,不必滞留在尘世之中,但为了利益陷于愚痴泥淖中的众生而留住在俗世。当他生活在俗世之中时,他难免会暴露自己的弱点。跟每个人一样,他必须吃饭、大小便、穿衣、上街等等。很多人看到师父如此,非常惊讶:“天啊!他吃饭呢!既然跟我们一样要吃饭,怎么能够当真正的师父呢?他跟我们一样需要洗澡哩!他怎么能和我们完全一样呢?”

虽然在外表上师父与弟子们同样有缺点,但是要记住的是,他的心是纯净的。如果他的心不清净,所教的法必定有缺陷。

有些宗教的教师宁可隐藏个人的生活实况。你看不见他们吃饭、睡觉或使用浴室。只看见他们端坐高堂、穿着庄严,容光焕发、清净严肃,像是上帝的代表。   

我常常讲,你们不应该把我看做神或菩萨。我与你们完全一样,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事实上我相信我会打鼾,只因为自己听不到自己的鼾声,所以不能确定。

上次禅七之中,有一天晚课时,我去拿一件课诵用的法器,因为我很疲倦,竟把它掉落地上。我当时就想,人老了最好不要当师父,因为身体不听心的指挥。如果弟子看见师父外在的疏忽。他们会模仿这种错误。当然,在做蒙山施食的时候。如果大家掉落东西,失误连连,我会很不高兴。我可以犯错,那是我的权利,但是我的弟子没有这种权利。 

大多数弟子不了解这一点,因此问题就产生了。最糟糕的是,有些人完全不知道修行的目的,跟师父学法只是为了凑热闹。他们不注意师父的所教,却注意师父的行为而加以模仿。如果师父犯戒,他们也照犯。不同的是,他们犯得比师父还严重。如果师父破戒的时间有十分之五,他们破戒的时间便有十分之六。如果师父咒骂一个人,这些弟子会立刻咒骂其他人。如果师父坚持说,弟子与师父不同,不可以犯错,这些弟子也会告诉别人:“我可以这么做,但是你们不可以。”这种弟子盲目而无方向,他们没有正见,徒使恶业增长。

我们在美国所听到的有关佛教师徒的道德问题并非现在才有,释迦佛时代就有同样的问题出现。佛陀在世时有位名叫提婆达多的弟子,他所立的戒条比佛陀的严格,他自己也拥有许多的徒众,他指责佛陀过分放逸。

谁的观点正确呢?这是有关正见的问题。释迦佛既不禁止也不鼓励提婆达多的苦行,他说苦行生活对于陷入愚痴黑暗中的人有用,但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意义。佛的意思是强调中道:既不执迷于苦行,也不沉溺于享乐。提婆达多的见解则落入苦行的极端。从正见的立场来看,佛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佛教史上经常辩论这个问题:持正见与守戒律,哪个比较重要?禅宗有句话这么说:修行人应将正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放松戒律。如果学生把这句话加以实行,可能会破许多戒。这就不对了。这句话是站在弟子对师父应有的态度的立场而说的:弟子对师父的教法应该珍视,但是对于师父行为上的缺陷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师父行为上的缺失是他自己的弱点或疾病的徵候。弟子不应该也想感染同样的疾病。学生所要找的师父。只要教的法与佛法相应就可以。找着了师父之后,学生的责任就是把师父所教的法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只应用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他能做到这点,他的成就便很大了。(信息来源:摘自《禅的体验》)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