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火中金莲非等闲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在许多人看来,出家人身居梵刹,六和同处,大众熏修,修行不难;而在家居士则因为身处红尘,染缘易就,道业难成。此说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们纵览古今,在家居士修行获得成就的可谓数不胜数。例如佛陀时代的维摩诘、胜鬓夫人以及我国唐朝时的庞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等等。

居家修行,客观上是有许多障道因缘,但也有其殊胜之处:一是在家居士一般都需要自谋生计自食其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依赖别人的布施,修一分得一分。二是在家居士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可以用自己的正见正行带动周围的人来研修佛法。三是在家居士时刻都要接受五欲六尘的考验,如能站稳脚跟,自然“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了。所以,如果把出家人在寺院修行比作清水芙蓉的话,那么,居士在家修行则犹如火中金莲了。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决疑品》中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这句话给了居士们修行成道的自信心。那么,居士在家如何修行?我认为首先要有正信, 《华严经》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要进入佛法的海洋必须以“信”作为第一步,只有对佛法起正当正确的信仰,然后再去认识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实践。 《坛经·决疑品》中有云:“吾与大众做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易?”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师复曰: “善知识总须依此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六祖的这个“无相颂”平白朴实,一针见血,语重心长。

为与众居士结缘,笔者不揣浅陋,欲围绕“无相颂”,对在家修行之事, 冒昧谈吐管见,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心平行直:平者平等,直者真诚,不虚伪,即笔直的道路,不拐弯。很多人的心就像肠子一样弯来弯去,邪见稠林,想的太多。一个人学佛有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要看他是否有平等心,直心。所以经中说“直心是道场”。我们如何达到心平行直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持戒,在家居士主要持五戒,戒能够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佛法的一切利益都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持戒不仅是消极的止恶,同时也是积极的行善。五戒即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是建立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如果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守持五戒,世界就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美好。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杀生,我们就不必担心受到他人的伤害,如果没有偷盗,我们就可以夜不闭户,如果每个人都不邪淫,就少了许多家庭纷争,如果每个人都不妄语,我们就不担心上当受骗,如果每个人都不饮酒,都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如果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以戒律作为我们行为的准绳,久而久之便能达到一举手一投足甚至起心动念都与戒相应,不持而持, 自然就“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的境界了。

二、知恩报恩:佛教所说的恩主要有四种: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三宝恩。之所以报父母恩,因为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水深,碎身难报。国家则保护了我们的一切,例如生命、财产等等。众生恩,佛教讲“众缘所生”,个体的生命与其他生命有无尽的缘,一切人都是我的亲人,都有恩德予我,所以应报答。三宝恩则是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离苦得乐,也是恩同再造。学佛的人要时刻念报父母、国家、众生、三宝之深恩,把对国家、父母、众生、三宝的义务落实到生活中,从而奉献人生,回报社会。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使修行与生活互相融摄。六祖开示我们: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父母有孝道,对眷属尽仁义,对社会尽义务,这就是佛教说的行菩萨道,若能时刻利益别人,高尚品质就会不断积累成就。修行就是为了更好地更自觉地更有效地尽责任和义务。

三、忍辱谦让:古语云: “忍得一时气,能免百日忧”。无论何时何地,忍辱谦让是一个人必备的基础精神和素质,因为如果没有忍让,这个社会将尽是纷争甚至是流血;没有了忍辱,嗔恨就会使我们的内心失去平衡。当嗔恨心付诸行动时,理智、道德甚至法律都被抛诸脑后,正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关于修行忍辱,佛法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修空观。观一切法当体即空,无实体可得。别人对我们不好的行为也是空的,了不可得。二是修慈悲观。对于冒犯自己的人,要深起大悲心,悲悯他的愚痴,同情他的无知,不同他计较,自然心无挂碍,常与道相应。

四、改过自新:经云: “佛法中有两种健人,一者不做诸恶,二者做已能改。”古人亦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过改过是一种大智慧,因为人的自我完善以及智慧的开发往往是通过知过改过来实现的。因此,六祖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佛法中,忏悔是改往修来的具体方法。忏悔可以分为事忏和理忏两大类。事忏就是举行种种忏悔仪式,如梁皇忏、大悲忏、三昧水忏等。通过礼拜诸佛,供养三宝来忏悔业障罪根,清净身心。理忏则是通过观诸法性空,无实自体可得,了悟罪性也是空的道理,从而达到净心止恶,即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五、常行饶益:学佛,就是要像佛菩萨那样济世度人,但要自行化他,首先必须完善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说要从断除自身的烦恼做起。学佛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我们只有在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才有了饶益他人的基础。因为饶益他人,不仅要说法度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实际行动去感召他人,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修行人的慈悲和智慧。学佛之人如果能在衣食住行中自行化他, 自他两利,巧把尘劳作佛事,善知方便度众生,就能积福积慧而成就道业了。

六、道由心悟:六祖大师所言“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也者。菩提译为“觉悟”“道”,即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则应在内心中治心、息心、净心、觉心来达到目的。所谓发菩提心,正信正行,达到诸法实相而念念不迷,使认识和行为与诸法性相相符合。如果只知道布施财物,而不知观空遣相,则去道甚远矣!

因笔者熏染日浅,以上粗疏之言,难免挂一漏万,拙文若有错误或不当之处,后学敬请大德指正。(信息来源:摘自《四川佛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