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法眼门庭、应病施药与禅宗美学(3)

法眼宗人在进行应病与药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般若体验,以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外,还主张以识心见性作为进行般若观照的根本目的。文益强调说:见道为本,明道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41);德

法眼宗人在进行应病与药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般若体验,以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外,还主张以识心见性作为进行般若观照的根本目的。文益强调说:见道为本,明道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41);德韶强调说:只有如此,才能“识心达本源”(42),因为只有识心见性,才能把握自己内在的真实生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百丈道恒说:“但且识心,便见心空”,而“心空得见法王”(43)。为此,必须在参禅悟道过程中,扫除情识妄执,方能获得深切的般若体验。法眼文益指出,学人之所以不得佛法,乃是“为伊执著,所以不得”(44),所以他老婆心切,循循善诱指出:“总是恁么行脚,总是恁么商量,且图什么?为复只要弄唇嘴,为复别有所图,恐伊执著,且执著什么?为复执著理,执著事,执著色,执著空。若是理,理且作么生执?若是事,事且作么生执?着色空亦然。”(同上)而且他指出种种执著都是由于“道眼”(真心)被“迷眼”(妄心)蒙蔽所致。当他询问一僧“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么碍”时,僧无对,他就代为说:“被眼碍。”(45)也就是说,“道眼”不明乃是受世俗之“眼”即“迷眼”所障碍,要想使道眼通达,就必须扫除情识。他的法嗣王台德韶在阐述如何才会禅与道时,明确指出必须摒弃妄识分别心,必须“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使之“无用心处,亦无施设处。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渗漏”(46)。

注释:

①②④陈坦:《释氏释年录》卷六、卷五、卷六,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8)(19)(20)(21)(23)(24)(26)(27)(28)(29)(30)(32)(33)(34)(35)(36)(38)(39)(40)(42)(43)(45)(46)《五灯会元》卷十。

(15)中峰明本《结夏和顺心庵众》,见《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卷上。

(16)铃木大拙:《禅与生活》第215页。

(17)《圆悟克勤禅师心要·又示成都雷公悦居士》。

(2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8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五灯会元》卷八《罗汉桂琛禅师》。

(31)(41)(44)《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

(37)敦煌本《坛经》二十七节。(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