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信徒对我关心,他们有两种问候方式,一种是:「师父!你要保重啊!」此话听来,好像人生垂垂老矣,但也只有心领他的好意;另有一种人是问我:「师父!祝你长命百岁!」我笑著说:「长命百岁不够。」对方一脸惊讶地问我:「那你要活多少岁啊?」我回答他:「人生三百岁。」很多人乍听之下,都很怀疑:「人,真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吗?」其实,你从另外一方面去想,人生岂只可以活到三百岁?如果你能尽情地发挥生命的潜能,你的一生就如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活到无量寿,散发无量光。 我二十岁那年从佛教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就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大众,我一生没有放过年假,也没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我还比别人更加忙碌;我从早到晚没有休息,不但在讲堂教室里弘法利生,在走路的时候、在下课的空档,甚至在汽车、火车、飞机上,我都在精进地办公、阅稿。每天我都是在分秒必争、精打细算中度过。如果以一天能做五个人的工作来计算,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假如能活到八十岁的话,就有六十年的寿命可以从事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岁了吗?所以,三百岁不是等待来的,也不是投机取巧来的,而是自己努力辛勤创造出来的。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就是主张人生要能活到三百岁的创始者。他不但身体力行,模范后学,而且在事业达到颠峰之际,组织了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Peace)、幸福(Happiness)、繁荣(Prosperity)为主旨的PHP机构,此外还成立松下政经塾,为日本政经界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接班人。松下幸之助虽于数年前与世长辞,但至今他的精神、理念不但对日本人影响至钜,甚至还是西方人士深入研究的对象,他的人生可以说比「三百岁」还要长久。 可见人生的寿命不只从时间上、色身上去计较长短,更应该从其它方面去筹量久暂,像语言上的寿命、事业上的寿命、思想上的寿命、精神上的寿命、功德上的寿命、文字上的寿命,能够影响深远,裨益群生,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寿命。 中国古德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无量寿的主张吗?一般人讲究的「传宗接代」思想,无非也是希望寿命无限,代代相续;甚至现在有许多人在死亡之前,将器官移植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而民-主国家、现代企业流行的接班制度、永续经营理念,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薪火相传,流长久远,固然彰显了人类对于生命恒久的希望;历史上,有节操志气的人为国家民族的传承,辛勤劳苦,牺牲奉献,更是一种生命绵延的体现。 因此,所谓「生命」,非仅指个人的生命,生命还可以与别人互用同享。这种共通的生命才是生命的真谛,例如:处处成就别人,给别人因缘,不就是寿命的扩大和延伸了吗?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拥有一块畸零地,宁可放在那里没有用,也不愿出售给别人,成就大家的好事,怎么能延续生命呢?还有一些人很会赚钱,却不肯用在公益上面,等到两腿一伸,子孙分争,烟消云散,又怎么能算长寿呢?「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才是生命永续之道。像古圣先贤所创造的文教公益事业,直到现在,我们还享有他们的余荫,不正展现了生命的张力吗? 统一企业的创办人吴修齐先生,不但事业庞大,涵盖食衣住行各种生活层面,而且对父母之孝顺,对家族之帮助,对社稷之造福,对佛教之护持,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九九三年,他在佛光山过八十岁华诞时,告诉我:「将来如果活到九十岁,要捐十亿元做为慈善福利基金。」我鼓励他:「九十岁太少了,希望你八十岁能增加一倍,活到一百六十岁,甚至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他闻言大喜,我随即作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他: 人生六十称甲子,真正岁月七十才开始,八十岁还是小弟弟,九十寿翁多来兮; 百岁人杰不稀奇,神秀一百零二岁,佛图澄大师,还可称做老大哥; 多闻第一的阿难陀,整整活了一百二十岁,赵州和虚云,各自活了两甲子,菩提留支一百五十六,其实人人都是无量寿,生命马拉松,看谁活得久? 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是累劫以来勤行四十八愿所成就的,可见生命是一场和宇宙时空角逐的马拉松赛跑,唯有以信心、慈悲、愿力、修持,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坚持到底,都能活出生命的内涵来。 有一位白发皤皤,齿牙脱落的老公公,有人问他:「老先生!你今年高寿?」 老先生回答:「四岁。」 对方一脸狐疑地说:「不要开玩笑了,你须发全白,少说也有七、八十来岁了,怎么会只有四岁呢?」 老先生谦卑地回答:「唉!说来惭愧,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因为我过去的人生是在因循苟且中浑浑噩噩地度过,我真正的人生是从四年前皈依佛门开始。因为这四年来,我才懂得去追求人生的真理,我从行善助人、服务大众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觉得自己好像才只活了四岁而已。」 我每次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深深惋惜:人,何必到了耄耋高龄才感歎只有四岁呢?为什么不及早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呢?所以我经常警惕自己:不要做四岁老翁,而应该立志过「三百岁」的人生。 我在就读佛学院时,就十分珍惜宝贵的光阴:每次排班等人,总是利用零碎时间,将文章的腹稿打好,以便争取快速的时效。在受戒忙碌的作息里,我训练自己在返回寮房的路上,边走边脱鞋袜,以便早点打坐养息。直到现在,我养成一、二分钟吃完一餐的习惯,盥洗也只花三、五分钟,这不是刻意自苦草率,而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古德不也是「非拜佛,不妄行一步;非读经,不轻燃一灯」吗?那是在珍惜时间,因为生命不能虚度,珍惜时间就是在储蓄生命。 在惜福崇简的禅门里,时间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有一位日本官员在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时,说道:「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的话听来听去都是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泽安禅师送给他两句话:「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有一天,一位信徒问赵州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禅师回答他:「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团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的是那一种时间?」 的确,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达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