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的圆满世界》(3)

3.胜义的解脱: 究竟的解脱应该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自在的一种意境。这种即入世而出世,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就是胜义的解脱。胜义

3.胜义的解脱:究竟的解脱应该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自在的一种意境。这种即入世而出世,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就是胜义的解脱。胜义的解脱是最圆融完满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体证中才能成就,非言语思辨所能道尽,所以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黄檗禅师云:「终日不离一切事,不为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安然端坐,任运而不拘,方名解脱。」

参·解脱自在的实践

如何才能达到胜义的解脱呢?《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经》是描述多劫以前成佛的金粟如来,于此世化现维摩诘居士身,为众生开示解脱之要。本经阐述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要旨。今就此经内容,归纳解脱自在的要意如下:

1.在生死烦恼中解脱自在:生死是人生最大的问题,而烦恼是流转生死的主要原因。心与境和合才起烦恼,烦恼系缚与其它世间诸法一样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所以烦恼逼迫的当下就是真如实相、无上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正是此意。同样地,生死与涅槃也是不二的假名,一般人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悟道者生固不足可喜,死亦不必伤悲,故生死之外无涅槃,涅槃之外无生死。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了达生死烦恼性皆空寂,就是了生脱死的涅槃境地了。

后唐保福禅师向徒众说:「近来我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

「弟子们仍要师父指导。」

「请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议论不一。

其中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安详的态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样才好呢?」

这位弟子毫不考虑地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讫,跏趺示寂。这就是在生死烦恼中求得解脱自在。

2.在疾病痛苦中解脱自在: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疾病?「英雄只怕病来磨。」疾病的折磨固然让人难以忍受,如果我们能深达实相,病苦的当下,就是心灵开悟的契机。当我们有了病苦时,应当自念: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有,假名为身,而四大无主,此身当然也没有我的存在,是以病者了不可得;又此身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痴爱、执著有我而生起,所以疾病的根源在于我执不断,妄想分别,攀缘六尘。因此归根究底,我们应观诸法空性,去除我执邪妄,不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烦恼逼迫,更要兼除众生的结使忧苦。这就是经中所述:「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这么一想,我们不但不会厌离病苦,反而在病苦中长养慈悲智能,形成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原动力,病苦的本身就成为解脱的药方了。

3.在五欲六尘中解脱自在:五欲六尘也是随著因缘时节而改变的假名幻有。《维摩诘经》说:「一切众魔及外道是吾侍者。」如果我们能够善用欲望,乐求善法,纵使在五欲尘劳中也不会堕落沈沦;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法性,虽然在生死波涛中也能历险如夷。所谓「依真起妄,了妄全真」,懂得利用虚幻不实的色身、寿命、财物,来求取坚固不坏的法身、慧命及法财,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4.在有情众生中解脱自在:我们的食衣住行,乃至处事接物,都会与众生发生密切的关联。尽管众生外貌不同,习气的差异很大,但都是五蕴四大和合的假身。我们自己身体上每一个细胞,也是四大五蕴的假合。明白了这一点,心中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自己身上的脓疮疥癣,我们不嫌垢秽,耐心地包扎敷药,能够洞悉人我一体的真谛,我们就会把解除众生的苦难烦恼,当作自己的事情。于是修习四摄六度,是为了度脱众生;庄严佛国净土,是为了接引有情。当我们在度脱众生,接引有情的当下,也就求得了自身的解脱。当我们无所为而为时,一切的羁绊束缚自然消失。

肆·结语

我们凡夫往往将自己的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生活因而成为一种负荷与累赘,悟道者因为用平等心来看待一切,在举手投足间随顺法性,在烦恼中不见烦恼相,在生死中不见生死相,乃至不见修行相,不求解脱道,所以随时随地都是解脱自在的圆满世界。《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短短的开场白里,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对一个悟道者而言,一样地穿衣吃饭,它所蕴含的般若风光以及所显现的解脱境界,就与凡夫截然不同。

所以,解脱自在不是世俗的欲乐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是到另外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里才能找到的幸福。从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心物一如,从大众中去参证人我一体,才能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第三篇 法身实相

壹·法身实相的定义

「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同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众患,毕竟安乐,十力具足,妙用无穷,万古不变,历劫常存,福智圆满,万德庄严。经典中除了以实性、实际、一如、真性等来诠释法身实相的真实不变之外,更常以否定的字眼来形容法身实相的不可思量,例如: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来、不去;不出、不入;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不可称、不可量、过诸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无作、无境;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等。

贰·法身实相的意义

「法身实相」是佛的自证境界,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诸经论为了化益众生,而别立不同的名称,各宗各派也本著自己的立场赋予不同的教义。虽然如此,百川归于大海,各种教义都是相互融通无碍的。兹将各种说法诠释如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