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净慧长老,信仰

专访净慧长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净慧长老在佛界可谓德高望重。他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4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其经历让人称奇。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他除了著述,还有译作。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即智慧)的积淀,近日在接受《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他妙语不断。

因果是一个连环套

因果既通于“三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通于当下,当下这一念即刻就有果报。

记者:虚云老和尚曾说,释迦如来的教义,讲来讲去就说了两个字“因果”,您也曾说“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您认为佛教的因果和科学、哲学讲的因果有区别吗?

净慧长老:相较而言,佛教的因果比世间所讲的因果要广泛、深刻。说“广泛”,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间都是因果所成;说“深刻”,是指佛教的因果既是起于当下一念,也是通于前世、今世和来世,所谓“三世因果”。

记者:说当下,我们可以理解,比如我无名火起就会发脾气,即刻就得到果报,可为啥“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呢?

净慧长老:如果有好人好事得不到好报的困惑,最好先把它放下。你应该为你现在遭遇到种种不幸而感到高兴。因为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恶业报掉了,以后就会有好的报应了。业通三世,报也通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不像一颗黄豆种下去马上就生出黄豆芽那么简单,它还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

记者:“前生”和“来世”我们都没有体验,我们怎么样才能相信呢?据说有科学家曾经调查过死去活来的人,他们的体验也各不一样。

净慧长老: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深信因果。我们要相信释迦佛的人格,他是一个究竟圆满的觉者,他是以他的人格来作为理论保证的。我们也要相信历代的高僧大德、先知先觉,他们在佛门修证几十年,他们对佛理都具有圆满、彻底的了解,他们都是深信因果,并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来修行的。1987年95岁的梁漱溟被邀请参加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时也说,“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来,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来生。”梁先生以说实话著称,他也不会骗人。

信仰要落实于生活

信仰不是用来当摆设的,不要让信仰停在口头上,而应该在每时每刻都能够兑现。

记者:我们身边也有为富不仁的所谓慈善家,怎么看待这类人?

净慧长老: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开了:信仰归信仰,生活归生活。这些人到寺院里、佛堂、念经时才有信仰,这是对信仰的天大的误解。信仰不是用来当摆设的,不要让信仰停在口头上,而应该在每时每刻都能够兑现。

记者:是否可以反过来这样说,看一个人的生活就能知道他的信仰。

净慧长老:一个人的信仰是藏不住的,它一定会表现出来。比如说,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到庙里来可以把5元、10元放进功德箱里,可上街买菜时就不成了,少给一根豆角、一片菜叶就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这不是真信佛,这是想信佛,还没有信佛。

记者:信佛也需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净慧长老:有一个故事。佛陀跟阿难在一起走到海边,佛陀从海里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后问阿难尊者:你说,这一滴水怎么样才不会干呢?佛陀开示说:“你把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去。”个人的力量有限,大众的力量无穷,每一个学佛的人积极地投身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善行、善业,社会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就会取得更大成就。

要用智慧来辨别一切

相信和洞彻世间和出世间因果,这才是智慧。智慧是修行的眼目。

记者:佛教讲“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讲理性,这或许就是佛教最吸引知识分子的原因吧。

净慧长老:“般若”就是智慧。我强调“以般若作为正信的眼目”,是因为没有般若,我们就没有辨别事物的能力。佛教里讲修行有三大纲领,就是“戒、定、慧”。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说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就是因为主张用智慧来辨别一切。如果佛教只是一种迷信,它是不可能吸引一代一代知识分子的。

记者:佛教里的“般若”和世间讲的智慧肯定会有不同的地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