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4)

天皇禅师说: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别心,就不是般若了。 龙潭言下终于大悟了。 所以在生活里,处处都有佛法,处处都有般若。下面我要向各位介绍佛陀在世时生活中的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般若生活。《金刚经》

天皇禅师说:“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别心,就不是般若了。”

龙潭言下终于大悟了。

所以在生活里,处处都有佛法,处处都有般若。下面我要向各位介绍佛陀在世时生活中的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般若生活。《金刚经》的经文一开始就有般若,经文云: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金刚经》开头的经文,我相信各位都有念过。一部这么有名而尊贵的佛经,开头尽说些佛陀洗足啦,穿衣啦,吃饭啦等等,生活上的琐碎事情,与金刚般若空性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如果一卷《金刚经》你能懂得,光是前面这几句话你就能悟道,因为这几句经文把《金刚经》中的般若风光都说尽了。

譬如:着衣持钵,说明持戒波罗蜜;入舍卫大城乞食,说明布施波罗蜜;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说明忍辱波罗蜜;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是说明精进波罗蜜;敷座而坐,说明禅定波罗蜜。所以,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就配合了六度去实行佛法。佛陀因奉行六度生活才证悟涅槃,和般若相应。因此,我们也应将六度实践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这段经文,是说明佛陀的般若智慧照耀着大家。‘着衣持钵’,是手上放般若光;‘入舍卫大城乞食’,说明佛陀从路上经过,每个人都可看到,是身上放光;‘于其城中’,是眼中放光;‘饭食讫’,是口中放光;‘洗足已’,是脚上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尔时世尊’,是说在当时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放着般若之光。

我们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中,各位有了金刚般若,生活就可改进,等于一个人行走在黑暗的路途上的时候,忽然有了光明,就可以看清前程了。因为般若可以使我们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从人我是非中获得自在。我们平常生活在人我是非、功名富贵之中;如果将般若应用在生活之中,这些事情就不会挂碍在心,生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有一句话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样的平凡生活,有了般若,生活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般若便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譬如前几年有一场轰动世界的足球比赛,在巴西举行,观众有十万人以上。大家在看球的当时,有个人抽烟不小心,把旁边观众的衣服给烧着了。被烧的人感觉身体热烫就叫了起来。抽烟的人赶快就说:“对不起,对不起!”那人因为一心在看球,就说:“没关系,回去再换一件好了。”

但是这位先生的衣服继续不断的燃烧而延伸到前排另一观众的头发,这位观众被烧了就叫起来说,我的头怎么这样热?这个人赶忙回答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刚才抽烟不小心引起的。”那个头发被烧的人因为一心想看球,就说:“没关系,回去再买一个。”

所以说做人只要专心一意,忘却自我,所谓用般若照见五蕴(我)皆空,对人我之间就不会过分的计较,对社会大众就不会争吵不休。如果能认识空,能得般若智慧,就能看出宇宙一切皆是假相。如能看出世间一切皆是假相,那何处有是非?何处有人我?何处有对待呢?所以般若是要我们远离分别,远离对待,如能这样,那就没有人我烦恼痛苦了。

昨天讲禅,禅不易学;今天讲空,空不易懂。明天所要讲的非禅亦非空,而是要讲‘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黄金布地,有宝阁幢旛,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让我们‘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