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不要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2)

一九八○年左右,「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前来佛光山访问,在数小时的谈话中,他不曾提及他的塑胶事业如何如何,我也未尝诉说佛光山一言半语,我们最主要是谈到人死后眼角膜的移植及如何为盲人重建光明。目送王先生

一九八○年左右,「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前来佛光山访问,在数小时的谈话中,他不曾提及他的塑胶事业如何如何,我也未尝诉说佛光山一言半语,我们最主要是谈到人死后眼角膜的移植及如何为盲人重建光明。目送王先生离山的背影,我深深感到他尽心地经营企业,我默默地建设佛光山,由于我们都没有贪念,只想做一个俯仰无愧的人,所以虽然忙碌异常,却常感欢喜。惟一的遗憾是,后来我虽然签下器官捐赠的遗嘱,但是现在年届古稀,将来老迈的器官布施出来可能也无大用,对于这一点「歉疚」,我只有用其他方法补报众生。

企业巨子赵廷箴先生曾对我说:「我们会赚钱,但是我们不会做善事。」这句话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信徒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交给我们做善事,倘若有负所托,岂不愧对十方信施?因此我精进不懈地开拓佛教文教、慈善事业,我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希望将来「不致将对信众的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记得过去在丛林里,老师同学们互相砥砺时,常说:「你要知道惭愧,你要知道苦恼。」因此念及愧对佛陀,便鞭策自己要尽力作好一个佛子;想到愧对师长,便勉励自己要尽力光大宗门;思及愧对国家社会,便告诉自己要尽力福国利民;觉得愧对十方信施,便警惕自己要尽力裨益群生。曾子「一日三省吾身」,蘧瑗「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但愿我能勤行效法,则庶几可以「不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横渠尝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念及此,不禁想到: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所以我的一生时时刻刻都是怀抱着感恩的心情来学习每一样事情。反观现代的年轻人多半心性脆弱,一点点的挫折打击,便烦恼频生,怨天尤人,在感叹之余,我经常告诉他们:「你们有什么资格烦恼怨恨,自从生到世间上来,你们对人间有什么贡献?想想食、衣、住、行,那一样不都是父母、师长、国家、社会成就你的。你不思报答,还在这里烦恼怨恨,难道要将这些罪过延续,『将歉疚继续带到棺材里去』吗?我们应该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贡献,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啊!」

云居禅师的「十后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事亲不孝丧后悔,对主不忠退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言简意赅地说明一般人不能慎于开始,而在事后悔恨的情况,是多么的令人懊恼!陆游临终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不复亲见国家统一的感伤,是多么的令人哀痛!

历史上,诸葛亮为匡复汉室,六出祁山,无奈群臣屡次质疑,造成无形的阻碍,及至他积劳成疾,于五丈原归天,刘后主才后悔莫及,但因大势已去,只有「将愧疚带到棺材里去」。夫差宠爱西施,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不仅无视伍子胥的献策,反将之赐死,直到勾践复国,才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只有抱恨九泉,「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在上位时,不知为民谋福,只知为私利而争斗,结果死后骂名留在人间,却「将罪恶愧疚带到棺材里去」;世间上有许多朱门富豪在有钱时,不知造福社会,只知为个己储蓄,结果死后尸骨未寒,子孙们却为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这不也是「将悔恨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吗?

人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不然,我们生时如一张白纸,固然不带来什么,但如果死后「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岂不遗憾终生!

所以,我们凡事应及时,当年壮力强时,应以体力报答人间;当脑力尚佳时,应以智慧贡献人类;当富有钱财时,应以钱财补助穷困;当有一片诚心因缘时,应当以心香一瓣,将好因好缘的生命之光普遍十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