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谈空说有》(3)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纷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这样的损失是很大,也会引起太多的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 哪里是内?哪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