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都有感受,时时都在修因证果,我今天下了一个决心,并且付诸行动,那就是修因证果。
⊙课业与学佛无法兼顾,怎么办? 你们现在应该以课业为重,学佛是培养慈悲心,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呀,学佛是要学得以佛心为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时间。
⊙地藏菩萨誓愿度众生,为什么一直度不完,而地狱也没有空过? 众生就是自造「业」,不听话嘛!你看世间的监狱也没有空过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萨度众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听地藏菩萨的话,改过自新!
⊙有些人总认为只有专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脱死,是否正确? 这是不正确的。在《弥陀经》中有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呢?就是慧;对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彻本来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国呢?众生的心是一片胡涂,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国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还要有大福德,而这分福德源自广结善因缘,完成菩萨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尽形寿受持;而受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的受持,是否属实?应信为实!
⊙一位委员问:「何谓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乃梵文音译:释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静,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浊中能不断付出,但心态很寂静、身动心不动,不为外缘所转。佛的境界是寂静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静即不动。如如佛性永不动摇。但他示现于娑婆世界,身劳心不苦,做任何劳作皆出于欢喜心,他的示现旨在教育佛弟子:应当时时培养慈悲、欢喜的心念。
⊙我受过菩萨戒,但是为了不让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边菜,但又怕影响修持,怎么办? 以一分平常心来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们一定素食!学佛者,持戒不执戒。
⊙我们常说师父的法是宝,为什么碰到自己的缺点就转不过来了? 那些转不过来的,就是他把缺点当钻石紧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给丢了。心本来是放宝藏的,但你们不放宝藏,却到处捡垃圾来当宝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丢掉,就算是钻石在眼前,你也无法捡拾啊,
⊙请问法师如何念佛? 老实念佛,深入了解念佛的意义,念到以佛心为己心,有任何是非枝节现前,把是非当笑话,一笑置之。
⊙如一径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报,而失却这一念善根? 福报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报,一是人天的福报。人天福报乃对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计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执着。 如能以佛陀精神来做利益人间的志业,这就是福慧双修了。如一小舟于大海中乘风浪,而航线不变,守一而终,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双修、双管齐下,菩萨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来是牺牲奉献,而在行者本身却是一项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愿必成。
⊙师父说,要把爱扩大,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对家人的爱? 尘世之爱,不比佛门之爱更透彻。世间之情,也不比佛门之情更长远。佛陀教我们把爱从家庭推广到普天下众生,多花一些精神来爱别人,并不影响自身家中的亲爱。如《遗教经》云:「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干百炬,来分火点燃,并不影响本身的光明,反而更增加室内的光明。」 佛陀教育众生时时随分随力,第一要做的即是尽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尽量利用时间来从事社会工作,救度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慈济十多年来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谓七辈妇? [一]母妇:照顾先生如母亲照顾子女之细微。 [二]妹妇:尊重先生如兄长。 [三]智识妇:提供智慧辅助先生事业。 [四]妇妇:尽妇人之职,做好主妇的天职。 [五]婢妇: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劳任怨。以下雨妇是应该避免的—— [六]恶妇:骄、慢、习性不改之妇人。 [七]夺命妇:不做家务、不守妇道,甚或谋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别吗? 智慧没有分别,分别的是业力。
⊙听说师父以前常在烛光下看经、写字,并且特别喜爱蜡烛。请问蜡烛对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每当工作繁重而心烦时,我就去看看烛火。慈济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蜡烛之光,时时消耗,却时时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给予。
⊙如何避免人与人间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是凡夫,意见相左在所难免,为何会有左右的分别?因为有中间,才会分左右,每个人都以「我」为中心,就无法避免冲突。但有时左会变成右、右也会变成左,所以,应时时用包容心互相宽恕。
⊙我从不为非作歹,自认是个好人。除了当好人,我还要进一步效法先圣先贤,走上正道。 做个好人不容易,必须时时持续一分好人的涵养与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圣人了。
⊙我于父业中衰时期成长,与弟弟于家道安稳期长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俩有代沟。我自认本身个性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门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误解修行即避开人群,其实修行乃修心养性,端正自身行为,然后再发挥自己修行功夫引导世人。要修心养性即先要了解世间尘事,待尘事领悟透彻,更要发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为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为何有人一见到师父就欢喜,这是什么缘故呢? 佛教讲因缘,因缘不可思议。 常有些人在初次见面时对我说:「和师父见面是我最大的心愿。」甚至,有远居国外从未曾谋面的人,却因梦中相见,特地回国来看我。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这是与他们累世结来的好缘吧, 所以,要多多与人结好缘,而不要与人结恶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关系着生生世世、人与人间的相处,怎可结恶缘呢?纵使是别人跟你过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没事了。 平日应该要广结善缘,千万不可与人结恶缘,要给人「好脸色看」,让人见到你就欢喜。
⊙为什么会有「好人不能善终、坏人却能得好报」的情形发生? 这就必须谈到三世因果。如有人禀性善良能干,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却一再地平步青云,这即是前世果报——定业。虽言定业不能转,但对境不生贰心,时时有佛法为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观自在。总而言之:人生无常,要为善竞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