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觉下转与始觉上转(2)

我们修持要往上转还是要往下转,不依各人意愿,若无善缘得依业力而「得入」。所谓得入者:(1)即证得悟入佛道。《维摩经》卷中:「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法华经》卷五:「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

我们修持要往上转还是要往下转,不依各人意愿,若无善缘得依业力而「得入」。所谓得入者:(1)即证得悟入佛道。《维摩经》卷中:「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法华经》卷五:「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2)能了知一切法虽说而不能说、不可说,虽念而不能念、不可念,而更离此说与念,即称得入。得入即:(1)生灭得入,又可分为向上、向下二种:?向上得入,为「始觉上转」之顺次,故以佛果为得入之位。即诸行人依其言教、三慧、行德为「能得入」,以「金金刚地」之妙觉如来为「所得入」。又金金刚地,系指菩萨修行最高之阶位,即「妙觉位」之佛果;盖以佛果乃金刚中之金刚,故称金金刚地。?向下得入,为「本觉下转」之次第,故以「邪邪地」为得入之位。

故「得入」即依行人本有之行德,与闻、思、修等三慧及其言教为「能得入」,以邪邪地为「所得入」。又邪邪地,系指「邪定聚」之位,即菩萨阶位中最初的「十信位」以前之名。以此阶位之人未具善根且未能正信业果报应,故谓之邪;又以邪定不一,故称邪邪地。(2)真如得入,指所入之果,即真如所入之法体为能入之门,故为自所依。于正证之位已泯绝能、所之别。又真如门俱非言说及俱非说念,故以远离「随顺门」之说与念,即为真如得入。

唐代善无畏译之尊胜仪轨载,以地、水、火、风、空顺次配当东、西、南、北、中,即始觉上转之修生金刚界东因之义。尊胜仪轨之五大乃依「东因发心」之义:

(1)地大,配东方阿閦,为发心之位;即以修生之菩提心为因,生起大悲之万行,犹如地为生万物之根本;又菩提心坚固不动如地,故阿閦之标记为不动。其大圆镜智之任持一切诸法与地之能任持万物相应;位于东方,表示修生之始;黄色为不变色,即与菩提心之不变相应。

(2)水大,配西方弥陀,为成菩提之位;此菩提心之自性清净及无量光之究竟圆明,犹如水之圆明。其妙观察智、说法断疑之德,犹如水之能洗涤尘垢;位于西方,与行证之终极相应;白色与无量光相应。

(3)火大,配南方宝生,为修行之位;以其修成万行,犹如火热能成熟万物;其平等性智,断灭一切虚妄差别,使之平等一如,犹如火之能烧尽万物。

(4)风大,配北方不空成就,为入涅槃之位;即表示涅槃之寂灭万物,犹如风大之能破坏万物;位于北方,与涅槃之高位相应;黑色与涅槃之幽然深妙相应。

(5)空大,配中央大日,为方便究竟之位;表示大日圆成四德,含容自利利他之一切功德,犹如虚空之含容一切万象。其法界体性智之周遍法界,广大无边,亦同此意;位于中央,与周遍法界相应;青色与含容一切相应。

若行者初发心能从东方发心,密教以东方阿閦如来之位为发菩提心之「因位」,依东、南、西、北、中之顺序,配上五佛,表示修行之方向与阶段。为「中因发心」之对称。此说系以「始觉修生」为宗旨,乃善无畏三藏所传。真言行者断惑修证之过程,其菩提心之次第转升,可分为五阶位,配合悉昙狣(a,阿)字在音韵上之五种转化,称为阿字五转,若以此五转配上五方五佛时,再依准世间五行之配立,而以东方阿閦如来之位为发菩提心之因位,并次第将南方宝生如来之位配上修行位,西方弥陀如来之位配上菩提位,北方释迦如来之位配上涅槃位,中央大日如来之位配上方便究竟位。以修行方向而言,此系「从因向果」之取向,属于「始觉上转门」之义。

阿字五转─为密教用来表示菩提心依次转升的五种阶位之用语。略称五转。狣(a,阿)字为悉昙十二韵之一,于密教中,依照悉昙音韵上五种之转化,配上发心、修行、证菩提、入涅槃、方便究竟(方便)等五德,用以表示真言行者菩提心渐次升转之修行阶段,称为阿字五转。据《大日经疏》卷十四:「此阿有五种,阿狣、阿(玅)、暗珃、恶珆、恶(猱)。(中略)阿字一字即来生四字,谓阿是菩提心,阿(长)是行,暗是成菩提,恶是大寂涅槃,恶(长)是方便。」

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以阿字为本有净菩提心之体,并以此义与阿字字音之转化配合之,而将密教修行者菩提心开显之次第分为五种阶段。即:(一)阿狣(短音),表示发菩提心,称为发心。其中又分为两种:(1)本有菩提心,谓一切众生之心中本来法尔,皆具有本觉之妙慧。(2)修生菩提心,谓经由本觉之熏力而发起归本之心。(二)阿玅(长音),表示修持三密六度之妙行,称为修行。(三)暗珃,表示修行圆满,获得自证之果德,称为证菩提。(四)恶珆(短音),表示由于果德圆满,故证入不生不灭之理体,称为入涅槃。(五)恶猱(长音),表示具足自证与化他之万德,随缘度化,到达三平等之位,称为方便究竟。

以此五转,即可涵盖《大日经》之大意,盖一部《大日经》之大意,不出因、根、究竟等三句。古来多以此三句配合五转,即以发心为「因」,中间之三项为「根」,最后之方便为「究竟」,此无异说;另有以发心为「因」,修行为「根」,其余三项为入于「佛果」之心,此系属佛果究竟之义,此有异说。又于三句之中,若就以发心之位为「因」而言,有东因发心与中因发心二义,古来称东因发心之说为善无畏所传,中因发心之说为不空所传。东因发心即以东方配上发心,南方配上修行,西方配上证菩提,北方配上入涅槃,中央配上究竟;以修行之方向而言,此系「从因向果」之取向,属于「始觉上转门」之说。中因发心则以中央之阿玅(短音)配上发心,东方之阿玅(长音)配上修行,南方之暗珃配上证菩提,西方之恶珆(短音)配上入涅槃,北方之恶猱(长音)配上方便;此系「从果向因」之取向,属于「本觉下转门」之说。善无畏之东因发心系以始觉修生之《大日经》宗义为根本,不空之中因发心以本觉本有之《金刚顶经》宗义为依据;然以机根有顿(发心即到)、渐(修行分证)之别,故善无畏所传亦有中因之义,不空之义亦非仅含下转门之说,而系以诠显「发心即到」之旨为本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