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道与佛道 琴乃载道之器,非音乐艺术范畴之“乐器”所能局限。琴乐,亦非一般所谓之“音乐”,真正的琴乐,是并不追求旋律之优美,也不孜孜于节奏之合拍的。 琴道以儒家思想为基本,而释、道两家思想,亦琴道之重要内容。司马承祯《素琴传》:"皇王以琴道致和平也……闲音律者以琴声感通也……灵仙以琴理和神也……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并言古筝儒道内涵之多个方面,而其中"闲音律者以琴声感通也",似也并非今日所谓之 "艺术琴",其以"瓠巴鼓琴,则飞鸟集舞,潜鱼出跃"及师旷叩弦"乃变节侯、改四时" 等为例,乃盛赞琴德及音律之微妙、可感通自然乃至动物之性,与"艺术琴"将琴作为音乐艺术,致力于"为人",追求精湛演奏技巧及表现力、感染力等实不相侔也。其中"灵仙以琴理和神、士以琴德而兴逸"则为道家之琴道思想。班固《白虎通》承袭儒家《乐记》之思想,言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至蔡邑《琴操》则增加"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之义,具有道家藉琴以修身养性、返本归真之琴道观念。东汉刘向《琴说》论鼓琴之作用有明 道德、感鬼神、美风俗、流文雅等,基本系儒家思想,至唐代薛易简论鼓琴之作用,则见有道家绝尘出世之思想: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琴诀》) 薛易简乃唐代职业琴家,以琴待诏翰林,能操琴曲达三百四十首之多,其阐述古琴之利益较为通俗,文也"近俚",于儒道琴道思想理解较浅,《琴史》谓其"辞虽近俚,义有可采" ,谓其论述鼓琴技艺及感染力颇有可取者。 至明清许多琴论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则交融出现,浸透于鼓琴之观念及技法之中,其代表作为晚明徐青山之《溪山琴况》。徐青山为晚明琴学大师,时人誉为"今世之伯乐",崇族末年参加抗清未果,遂入苏州穹窿山隐居修道。徐青山之《溪山琴况》著于崇祯十四年,抉汉唐以来琴道之精义,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探幽发微,总结为"二十四况",乃中华琴道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崇尚"中和"、"古淡"、"雅正"者,乃古来儒家琴道思想之继承: "琴尚冲和大雅"。 "凡弦上取音惟贵中和。" "琴有正声间声,其声正直和雅,合于律吕,谓之正声,此雅颂之音,古乐之作也……" "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平和者是为正音。" 《溪山琴况》于道家琴道思想尤多发微,体现为对道家"大音希声"、"虚静淡远"等境界的追求: "大音希声,古调难复。" "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 "调古声谈,渐入渊源,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伸也。" "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 "绝去尘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 "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 概略言之,儒道二家思想在琴风上的体现可分别以"中正平和"、"清微淡远" 两句来概括。"儒者崇尚"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则为道家飘然出世、远离尘嚣、卓然不群、悟形而上之大道、返原始天真之本然、追求清 虚淡逸之境界在琴道上的理想。 《琴况》中涉及佛家思想者有"雅"况中一句:"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遇不遇,听之也,而在我足以自况。斯真大雅之归也"。 就琴道而言,佛家"藉琴以明心见性"、与道家之藉琴以"反其天真" 可以相通。"明心见性"为佛教禅宗用语。心性者,乃宇宙人生之真实,也名"真如"、" 本性 "。明心见性,彻证真如,乃生命之觉悟,与道家之修真、悟真,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初始而言并无二致。徐青山虽然借用佛家名相以表操琴乃"为己"之修真而非"为人"之娱耳,却也道出了琴道中之佛家思想。 佛教音乐以"梵呗"为特色,梵者清净庄严,呗者歌咏赞诵。佛教梵呗音乐本来就以清雅、 庄重为特色,具有虚远淡静、庄严肃穆之意境,与琴道之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如出一辙;而梵呗之唱诵,非为抒发七情六欲、愉悦感官声色,而为庄严身心、收摄六根,追颂圣者之功 德、体验内心之祥和,与儒家礼乐之道亦乃相通。三教皆为圣人之教,精微处容有差异,而入手处初 无不同也。琴道以儒家之礼乐而发扬,以道家之修真而精微,而佛家于琴道也多有影响,故 琴道亦有"琴禅"之称。荷兰琴家高罗佩《琴道》一书中认为操琴修养中净手、焚香、静虑等要求来自大乘佛教修行仪轨之影响。琴曲"普庵咒"节奏平稳,庄严肃穆,音韵畅达,宁静意远,有古刹闻禅之效,在众多琴曲中别具一格。此外,从唐宋诗词中亦可知历代操琴之佛教僧人颇多,著名如李白之"听蜀僧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蛾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从中可见蜀僧操缦之境界。北宋有夷中、良玉、知白、义海、则全、照旷等著名琴僧。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从万松老人学佛,精于佛法,而师弟两人皆能琴。明代有空尘禅师之《枯木禅琴谱 》,顾名思义,以三尺枯桐可与佛禅相通,静远淡逸之琴境不异禅境也,故可"以琴理喻禅" 乃至 "以琴说法"。清初心越禅师著有《东臬琴谱》,传于日本,影响日本琴界甚巨。 近代著名琴僧有大休和尚,著名居士有恽城夏莲居,收藏古琴甚多。民国时有著名禅僧月溪法师,行脚大江南北,琴不离身。当代古琴大师管平湖也曾于苏州灵岩山中得悟澄和尚整理 指法。可见琴道虽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而与佛家义理亦可相通。因此之故,佛门僧人、居士操琴者众,以古琴静心养性、调理身心,体味静远淡逸之静境,确有收摄六根之效,可助 "明心见性"之禅修。徐青山谓"藉琴以明心见性",洵非虚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