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平 陈小玲:《坛经》人生价值论(2)

其一,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自修自度,自成佛道。传统佛教提倡出家修行,寄居寺庙,《坛经》则主张修行不一定出家,认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强调僧侣信众生活平民化、人间化;传统佛教强调坐禅用功等公


其一,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自修自度,自成佛道。传统佛教提倡出家修行,寄居寺庙,《坛经》则主张修行不一定出家,认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强调僧侣信众生活平民化、人间化;传统佛教强调坐禅用功等公式化的苦修模式,《坛经》则认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主张用“无相戒”清除心中“三毒”引发的一切虚妄,只要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把修禅贯彻到一切日常生活及活动之中,将一切境相视作自心的妄念,做到无相、无念、无住。另外,传统大乘佛教中如净土宗讲“他力救拔”。而《坛经》则提倡自力救拔,信仰自力,依据自己的主观觉悟,“於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若自心邪迷,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这种自力解脱的主张是南宗禅学的一大特色。

《坛经》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自修、自救、自度、自成佛道的主张,一方面是对人们的现实日常生活的重视和肯定,引导众生首先把希望寄托在自我的现实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表明它不相信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冥冥中的命运之神决定的,也不是靠他人的拯救而改善的,而是由个体自身决定的,是由个体自性迷悟以及因此而造诸业决定的。修行靠的是自力,是凡是圣,全在自己,自己倘若不亲修亲证,不明心见性,我惠能无法度你,即便是释尊本人前来也救你不得。

其二,认为自力解脱的关键在于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因为《坛经》肯定凡夫即佛,心性即是佛性;认为现实中的人们的佛性心被染心覆盖蒙蔽,才有了世俗的贪瞋愚痴,故“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因此,修道成佛即是觉悟本心本性,修道的关键在于修心,在于自觉本心。即“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要“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坛经》的“自觉本心”的认识非常可贵:首先,自觉本心观的基础是肯定凡夫即佛,心性即佛性,也就肯定了在原本本质上人的可贵性和高尚性;其次,自觉本心观认为现实中的人们的佛性心被染心覆盖蒙蔽,才有了世俗的贪瞋愚痴,也就肯定了“染心”及世俗的贪瞋愚痴并非人及人性的本体或“原罪”,而是外在的、后天的,这就较好地说明了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气之间的关系。这种现实人生由后天养成的观点甚至突破了一切前定的因果报应说;再次,自觉本心观本身把传统佛教对涅槃的追求——对死后灵魂常住不迁的追求转变为对现实内心的回归,也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坛经》的自我解脱论,与儒家的“自我作圣”论殊途同归,对宋明理学以下陆王心学的理论影响极大。

其三,强调天堂地狱系于一念,顿悟成佛。传统佛教及禅宗北派都主张修行成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坛经》强调“顿悟”,认为:“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可见所谓“顿悟”,就是“顿见真如本性”,“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就是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从参禅者的心灵深处点燃了智慧的火炬,找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无尽宝藏回归了原本存在的真如本性。在这一过程中,天堂地狱全系于一念:一念悟,地狱即天堂,一念迷,天堂即地狱。“顿悟”说首起于安慧的《宝种分别论》。安慧及其弟子认为“顿悟是菩萨迈向佛位最后进程中到来的,在同一顷刻也获得一切智,关于这些真理,关于轮回世界一切瞬息无常法背后实在性的直观知识”。按其所言,顿悟是渐悟基础上的质的飞跃,而《坛经》却将顿悟作为悟道的一种方法,即瞬间放下一切,熄灭差别,入于平等性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坛经》的“心佛说”把成佛的根据、方法、途径和境界都设置在现实的人心之中,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修修心,自度自救,顿悟成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现实人生的价值,肯定了主体的自我决定性;同时,它把传统佛教对涅槃的追求——对死后灵魂转世的追求转变为对现实内心的回归,也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命主体的地位,使其人生价值观具有了现实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坛经》具有较为丰富深刻的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观点,主要内容为:凡夫即佛,众生平等的人的本质论;自修修心,顿悟成佛的人生价值观;《坛经》从肯定人的心性是佛性为始点,进而肯定现实人生;它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到人生价值观的持有,体现了一个递进和放大的关系。它的人的本质论是生成其人生价值观的基础,而相应的人生价值观又加强了其人的本质论,表现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演进关系和相辅相成的辨正关系。它倡导的“出世”是入世当中的出世、在世俗当中实现出世。它关注来世,引导信仰,更关注当世,引导现实生活。因此与其说它是出世法,不如说它是入世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