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以为随便进食晚餐无关紧要,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很多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来自晚上不良的饮食习惯。晚餐吃错了,小心疾病上身。 晚餐与肥胖: 90%的胖子缘于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上晚上活动量小,热量消耗少,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肥胖就自然形成。 晚餐与糖尿病: 长期晚餐过饱,经常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岛素负担加重,加速老化,进而诱发糖尿病;并且晚餐吃太多,吃太好,造成的肥胖也是会引发糖尿病。 晚餐与肠癌: 晚餐若吃过饱,蛋白质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加上活动量小及进入睡眠状态中,使得肠壁蠕动慢,延长有毒物质停留在肠道内的时间,增加大肠癌发病率。 晚餐与尿结石: 人的排钙尖峰期在餐后的4-5小时,若晚餐太晚吃,当排钙尖峰期到来时,通常已进入睡眠中,于是尿液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长期下来就扩大形成结石。 晚餐与高血脂症: 晚餐若采高蛋白,高油脂,高热量进食方式,会刺激肝脏制造低密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也容易上升,造成高血脂症。 晚餐与高血压: 晚餐内容若偏荤食,加上睡眠时的血流速度减缓,大量血脂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进而引起细小动脉更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容易让血压猛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动脉的硬化。 晚餐与动脉硬化与心脏病: 晚餐的饮食若偏高油脂,高热量可引起胆固醇增高,并在动脉壁堆积起来,成为诱发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一大原因。此外,动脉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钙质沉积在血管内,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饱食及太晚吃晚饭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其中原因。 晚餐与脂肪肝: 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饱,血糖和脂肪酸的浓度会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间活动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转化,造成脂肪肝。 晚餐与急性胰腺炎: 晚餐若暴饮暴食,加上饮酒,容易诱发急性胰脏炎,甚至使人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晚餐与脑部退化: 若长期晚餐吃太饱,睡觉时胃肠及附近的的肝,胆,胰脏等器官仍在运作中,使脑部不能休息,并且脑部的血液供应也会不足,进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脑部老化。青壮年时期经常饱食的美食家,在年老后有五分之一机率会罹患失智症。 晚餐与睡眠品质: 晚餐的盛食,饱食,必然造成胃肠,肝,胆,胰脏在睡眠时仍不断工作且传讯息给大脑,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中,造成多梦,失眠等,长期下来还会引发神经衰弱等疾病。 吃好晚餐向健康看齐 做完晚餐的上述多项检视后,应该明白自己与家人的晚餐习惯健不健康?罹患疾病的风险高不高?启新诊所医学健康促进中心营养师建议下列5个健康吃晚餐的方法,让你的晚餐吃得更健康。 1、晚餐吃少,定量为好,不暴饮暴食。 2、晚餐时间在6-7点最有益健康。 3、晚餐要多吃素食,少吃荤食。 4、晚上少吃高油,高脂肪,高热量,高钙,胀气食物。 5、育中的孩子可以适当的多加一餐。 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过高都是“吃”出来的问题,持之以恒摄取燕麦,洋葱,苹果,鲑鱼等食物,就可达到降低胆固醇效果。根据捐血中心的分析,台湾人的血几乎都“太油”了,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过高更是中年人最普遍的问题,对健康将是一大隐忧。 阳明医学大学传统医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吕万安医师指出,其实,用饮食的自然方法,就可以安全降低血中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有九类食物最有效。 吕万安医师表示,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过高都是“吃”出来的问题,他建议彻底改掉不当的饮食习惯,同时多摄取以下九类能降低胆固醇的食物,持之以恒,具体而行,短期内即可看到效果。 1、早餐吃一碗燕麦粥 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麦粥,持续8星期就可使血中坏的胆固醇浓度降低10%,好的胆固醇上升。燕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纤维,能在肠胃道中阻止胆固醇及脂肪的吸收,因而达到降低血中脂肪及胆固醇的效果。 2、中餐吃半碗豆类 豆类都是又便宜,又安全有效的降血脂肪及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只要吃半碗豆类,可以在8周时间内使血中坏的胆固醇浓度降低20 % 。豆类食品含有多种降胆固醇的有效成分,其中最主要的物质要属豆类中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纤维。 3、以橄榄油做为食用油 橄榄油可让血中坏胆固醇下降,也会让好胆固醇上升,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最佳的保护作用。选择用冷压方式萃取出的橄榄油最佳,以高温加热抽取的橄榄油,则易使油质变性致癌。 6、每天吃酪梨或苹果一个 酪梨中所含的脂肪是单一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对人体非常有益处。苹果含有丰富的果胶,有降胆固醇的功效。 7、每星期喝一碗姜汤 将晒干的姜磨成粉冲热水喝下,姜中的成分“生姜醇”及“姜烯酚”可使高血脂病患中三酸甘油脂的浓度下降27% ,而且使坏胆固醇的浓度下降了33% 。 8、添加红麴于菜肴中 红麴是古老中国的伟大发明,除了用作调味料和酿酒外,它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医疗作用。科学家发现红麴菌的成分林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更进一步发现其抑制胆固醇的合成的机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