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的对联

佛寺的对联 《普陀山佛教》 蒋谱成 对联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族文化。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

佛寺的对联



《普陀山佛教》  蒋谱成

对联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族文化。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在春节时,就有人以“桃梗”悬挂于户,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对联了,这“桃梗”又称“桃符”,到了宋代,已经是十分地普及,对联应用于各种场合,所以王安石才有“干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寺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对联就是所展示的内容之一。因此,寺院的亭、台、楼、阁、榭、柱,几乎没有不写上或镌刻上对联的,这些对联不但宣传了佛教文化,增添了文化氛围,而且装饰了寺院,为寺院生辉添彩。

寺,古代为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但主要还是僧众供佛所在地,如白马寺,灵隐寺等。我国的寺院不但是成千上万的信众做为顶礼膜拜的宗教殿堂,而且是继承发扬佛教文化的道场,是别于常人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寺院所用的对联有其独特性,对联内容也独具匠心,常常寓意深刻,令人深思。但根据所用对联的场合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虽然撰写自由,一般不外乎如下几种类型。

一、佛理禅意醒悟世人

这种满含佛理、禅意,劝世醒人的对联一般用在寺院的山门、大殿等地方,因为对联紧紧扣住宣扬佛教宗旨这个主题,以佛法佛典、禅趣禅理来醒悟世人。如四川新都的宝光寺有联曰: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作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联中“法无定法”,“了犹未了”,皆为佛学观点。而以朴素辩证的手法,阐述佛陀释义,使人读后有猛然醒悟,反省自身之感。

又如成都文殊院山门对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还如舟山岛普陀寺有联曰: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这种类型的对联寺院都有,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立意与撰写手法各有不同。如上面舟山岛普陀寺联,在手法上虽然采用了叠字、齐巧,但用典自然,通俗易懂,给人轻松自如,活在当下的感觉。

二、地理景物偶意其意

这种以所处地理环境、周围景物为内容的对联,在寺院里较为普遍。因为寺院一般处于名山大川,而一些亭阁楼台,也常建在山顶或溪涧之侧,青山白云,风景秀丽。况且还有各种名人事迹,民间传说,因此,对联内容往往顺手拈来,恰到好处。如杭州圣因寺有一联曰: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都空,说甚么南宋衣冠,西湖烟柳;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敌人禄米,邻舍园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