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入定与出定

南怀瑾,禅定

 南怀瑾老师讲:“入定与出定”

三禅“离喜妙乐”,离喜即离心境上的喜悦,只有定境之乐,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无处不乐,故大乘经典说菩萨内触妙乐,然后才可舍欲界粗触之乐,不到达此地步,休妄言无情色之欲。要知此欲界中众生,哪个不是因欲念而来的?

中国人综合经验,谓三禅为脉住(这在佛经上是看不到的)。心脏脉搏接近停止了,此与瑜伽术之勉力使心跳停止不同。后者是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禅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达到的,此是大关键,不可不察。故访道要有眼光,世俗以为有道者,其实此道非彼道。

脉虽住了,然身上暖寿不减,到三禅后,出入息停止,渐渐心脏脉搏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软,连筋骨都软化了(此时不可碰它),如婴儿之体,如老子所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即如婴儿之体,内触妙乐,可以返还童真天地的境界。

《习禅录影》

-----------------------------

“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识如果以禅定的境界来讲,进入初禅的时候,鼻、舌两种识还有轻微的作用,到达二禅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这三种识,二禅还有作用,三禅以上就停止了。

道家在静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密宗要打通三脉四轮,都是为了要进入初禅的准备。这些气脉打通以后,才可以在定中达到停止呼吸。怎样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我们可以把灯草或鸡毛,放在入定的人的鼻子前面,灯草与鸡毛都不动了,才算是真的停止呼吸。

  在定中停止呼吸,并不死亡,他与死亡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体非常软而带温暖,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修道的人,要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婴儿就表示柔软。一般没有实际修证工夫的人,误把入定中停止呼吸的现象,当做死亡,这一类公案很多。

《禅学讲座》

-----------------------------------------------

真正入定的人不会冷的。所以真正入定了,暖是存在的,寿当然有,所以真正一定,三大阿僧祇劫、起码定个几十年,这个肉体摆在那里,身上还是暖的,还有温度的。不过同我们现在的体温不同,这是真的!他绝不同于死人的那个肉体--他是暖的,有寿命存在,不吃不喝几十年甚至更多年都没有问题。因为识不离身,他的阿赖耶识还在这个身上。

所以《八识规矩颂》中说的“眼耳身三二地居”,鼻、舌二识暂停,眼识、耳识、身识都还存在,此为“眼耳身三二地居”。入定的人拿前五识来讲,舌识--嘴巴不说话了,当然你们现在打坐还咽口水的,这个不算入定。到那个时候已经是口水不需要咽,津液是直接下降通全身的脉管了,不需要舌头动了,所以是舌识暂停作用。鼻子的呼吸暂停,但不包括毛孔的呼吸,毛孔的呼吸还是轻微存在,只是鼻子的呼吸暂停。

 这个问题,在我们讲到《八识规矩颂》的时候已经提起你们注意了。现在这里说“岂不经说识不离身,既尔如何名无心位?”既然是这样,怎么叫做无心位呢?因为识还存在。换句话说,现在提的问题是:真正入定是有心还是无心?应该说,入定是有心入定,不是无心。那么我们大乘佛法同一般中国禅宗所讲,真的得了道入定的无心,有个道理——无妄想心,并不是讲无真心。所以你们学禅的看了《六祖坛经》,六祖说:吾宗以无念为宗。但是,六祖对无念两个字有个解释,“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这是无念为宗。“如何名无心位”是指这个道理。因此这个地方尤其你们下面在专修的人更要注意,下面两句话特别重要:

“彼灭转识,非阿赖耶。”

真正入定的时候,是灭除了一切动相的转识,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当然存在在这里。入定的时候,念、一切的转识,六、七、前五识,甚至阿赖耶识一部分的功能都宁静下来,不得轮转,但是阿赖耶识还是存在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