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十波罗蜜(4)

为了内在的精神修证,他不断地精进努力。与此同时,他又与那些修证不如自己的同道人共往。迎合他们的精神需要。他不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他不给任何一个人带来麻烦,如同一只采蜜的蜜蜂从不损坏花朵。他没有自己的财

  为了内在的精神修证,他不断地精进努力。与此同时,他又与那些修证不如自己的同道人共往。迎合他们的精神需要。他不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他不给任何一个人带来麻烦,如同一只采蜜的蜜蜂从不损坏花朵。他没有自己的财产,因为他放弃了世间的一切。他需要的很少,满足就是他的财富。他不悔恨过去,也不担心未来,而是以现在为住,自由自在于世间的所有责任和伤害之中。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快乐,他不执著于一地,而是任运游化四方,历尽生活沧桑,但总是保持冷静之心。等待别人的召唤,无偿地为他人服务。
  戒律规定比丘不可从他人处乞讨任何一物。但他可接受别人的四种供养,即:架裟、饭食、住处和药物。如果他有任何需要,他可向他的父母、亲戚或斋主乞取,这是允许的。
  比丘并不一定要一生出家。他自愿加入僧团,过着梵行生活,直到他选择还俗为止。一旦他披上了黄色架裟,阿罗汉的象徽,他必须遵守有关戒律。自己的心识,为了知见事物本性,为了有正确和深遂的见地,为了开发人的高尚品质,为了圆满地受用高贵的精神价值,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象出家比丘这样更能提供如此的环境和殊胜的机缘。
  比丘可以过着静虑的生活,也可以精进为生,而前者更加适应出家比丘的理想。因为披上黄色架裟,圣洁和谦卑的象徽,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断除情欲,证就涅槃。

  智慧
  出离之后就是般若(智慧或知识),即以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为标准,正确地知见世界的本质。菩萨观想此三种性质,但是还没有达到获证阿罗汉果的程度,因为果真如此的话,这将使他远离他的目标。与此同时,他并不轻视世间智慧。他想方设法获取知识,甚至向他的仆人学习,但从不希望表现他的知识,也不会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无知,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他都不会不懂装懂。他所知道的一切总是供他人所用,并且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人。他想尽一切办法引导他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智慧有三。第一由语言(sutamaya—panna)而获得。在古代,当印刷还不流行时,人们通过听闻而获取知识。因此博学之人被称做多闻者(bahusssuta)。第二种知识通过思惟(cintamaya—panna)而获得。西方实用科学知识直接来源于这种知识。第三种为通过禅定和观想而获得的出世知识(bhavanamaya—panna)。
  通过这样的禅定,人们才能觉悟超越逻辑和思惟的如实真理。禅定不是消极的梦幻,而是勇猛精进的修证,导引自我提高、自我培训、自我约束、自我觉悟。它也是人心的滋补品。
  智慧是佛教的终极,为八正道第一道(samma—ditthi),为七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a)之一,为四种成就(vimansa--iddhipada)之一,五力(pannabala)之一,又为五根(pannindriya)之一。智慧引导人们达到清净和究竞解脱。

  精进
  与智慧紧密相关的是精进(viriya一精力或忍力)。在这里,viriya不是指身体上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也是一种财富,而是特指更为强大的心智之精力或力量。它被解释为在言行上不懈地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菩萨以这种善德为坚实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作为他主要品质之一。
  用特哥里博土的话说,菩萨将依自己的力量,铸造他的心态:
  “愿我不求危难的回避,而是无畏地面对它们。
  愿我不求痛苦的静止,而是以心战胜它。
  愿我不是紧张不安地渴望得到救度,而是以忍辱希求赢得自在。”
  《摩诃贾那诃本生故事》(539)一目了然地描述了菩萨的精进。当船只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淹没后,菩萨奋力挣扎了七天,从未丧失希望,直到最后获救为止。
  在他看来,失败是获取成功的阶梯,失利使他加倍努力,危险增长了他的勇气。冲破伤害弱者热情的重重艰难困苦,战胜使凡夫灰心丧气的道道阻碍,他直取目标,直至达到目的,从不在半路停止不前。
  魔王曾劝诫菩萨放弃他的追求,但是菩萨对他说:“对于我来说,与情欲战死要比失败而生更加光荣。”
  如同他的智慧,他的精力总是用来为他人服务。他把精力广泛地贯注于全体大众的幸福事业,而不是仅仅限制于使自己成就的狭隘范围。为了他人,他长期坚持不懈,从不期待回报和答谢,乐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利益他人。
  在有些方面,为了取得成功,精进比智慧更为重要。对于修习八正道之人来说,正精进(samma—vayama)能使未生恶不生,己生恶熄灭,未生善生起,己生善圆满。精进是七觉支之一(viriya一sambojjhanga),四种成就之一(viriyddhipada)。正是由于精进,四正勤(sammappadhana)才得以产生作用。精进是五力之一(viriya一bala),又为五根之一(viriyindriya)。
  因此,精进可以被认为是一具九种能力的官员。与智慧为伍的精进是取得成功的强大助力。

  忍辱
  忍辱同精进一样重要,克制忍受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容忍他人之过。
  菩萨修习忍辱到如此地步,以至于有人支解其手足时,他仍不恼怒。在《忍辱仙人本生故事》中(313),一个喝得酪盯大醉的国王残忍地令人割下菩萨的手、脚、鼻子、耳朵,菩萨不但毫无怨言地承受这样的折磨,而且还以祝福来回报如此的伤害。
  躺在自己的血泊之中,手足分开,菩萨说:
  “愿国王长寿,即使他的手曾无情地伤害过我的身体。
  心灵如我清净者,从不计较这样的行为。”
  由于忍辱,当他受到损害时,他会这样想:
  “此人为我同类,我肯定或有意或无意惹怒了他,再不就是由于我过去的业障所致。这是我自己行为的结果,我为什么还要对他人怀恨在心呢?”
  这里也许应该提到的是,菩萨也不被他人不知羞耻的行为所激怒。
  在《牟犁破群那经》中,佛陀劝导他的弟子们修习忍辱,他说:
  “即使是一罪恶满盈的强盗用拉锯将你们的手脚锯断,如果你们由此而大发雷霆,心意不净,你们就不是我的弟子。
  “你们应该如是修习:我们的心应保持平静。没有恶语从我们口中脱出,心地慈悲,无有恶心歹意,以慈心对待那些盗贼。由此更进一步,我们应以慈爱普照世间,并以此广大无碍、博大一同之爱为依住。”
  菩萨修习此忍耐和忍辱,不是专们寻找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而是努力不断地发现他人的善良和美好之处。

  诚实
  诚实为第七波罗蜜。诚实(sacca)在这里意为对自己诺言的兑现。这是菩萨重要特性之一,因为他从不食言。他的所为如他所说,他的所说如他所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