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正确人生观的因 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看法,叫人生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他的价值观。 比如说,有人以为钱很重要,只要有钱,他梦寐以求的快乐,就会滚滚而来;也有人相

一、正确人生观的因

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看法,叫人生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他的价值观。

比如说,有人以为钱很重要,只要有钱,他梦寐以求的快乐,就会滚滚而来;也有人相信,感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还有人认为,地位高于一切。

各位所学专业各不相同。有人选择某一专业是为了谋生;有人是出于爱好;有的是为了紧紧赶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你选择所学的专业时,事实上,已对你心目中的价值,做出了选择。

在座的学者和智者,都有一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应该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真正具有意义的人生观,就和动物没有差别。

去年,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些新闻媒体在采访一位畅销书作家,记者问作家:“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作家却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我想,他创作过数量不菲的畅销书,人们都认为他思想深邃、境界高超,但如果连作者本人都对人生意义茫然无知,这个社会的价值潮流,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深感迷惘,由此,他们的价值取向,也一定没有方向。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偶像和理念也是以盲导盲,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焦虑、无目的的状态。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多元化文化充斥人们的心,在他们本来贫瘠的心灵中,不仅没有吸取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观,反而更加迷惑和混乱。

昨天,有位博士论述了佛教经济学观点。他说:“社会口口声声说,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可是,人的贪欲永无止境,何时,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追求?如果试图以物质来满足我们的欲望,那是欲壑难填。”

人们常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但是,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是享乐主义者、拜金主义者、自私自利主义者。他们认为,只有在“人人为我”的前提下,我才能偶尔为“人人”。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真的很可怜!他们殚精极虑追求的目标:外在的物质、名声、内心虚无飘渺的情感,连芝麻许的利益都没有。但是,我们的感官,已经被迷幻药麻痹了,陶醉在虚假的快乐中,迷失了真正的方向。就这样不由自主地追逐,活了一辈子。

我翻过一本小说,叫《活着》。据说,张艺谋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但是,我没有从中找到“活着”的意义。也许在座的有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和我不同。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目光短浅,就会无恶不作。大多数人在唯物论、进化论的教育下长大,信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灯灭”。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天经地义,“为自己而奋斗”就成为合情合理。

这样,每个人、每个团体,在为自己利益奋斗的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昧着良心、损害众生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就会大量涌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我认为,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人生,真的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吗?如果人真的没有后世,那么,为了短暂的今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斗,终其一生也是值得的、无可厚非的。

假如真的有后世,而且是无比漫长、久远的来世,今生所作的一切,都会对未来的快乐和痛苦,产生决定的作用。就像我们年轻时辛勤工作,积累资财,就会有一个安定的晚年一样。而我们却对此茫然无知、置之不理,这样的行为,是否合理呢?

人类自称是智商最高的动物,具有高度辨析的智慧;有能力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然而,这种智慧,却连自己有后世都不知道,所谓的万物之灵,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因此,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生观,就必须思考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人是否存在前后世?如果存在的话,快乐的因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鼠目寸光,而会以对今生来世有利的方式,来确立此生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生在世,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来主导人生方向的问题。

二、正确人生观的果

人生观有世间、出世间之分;世间有东、西方之分;西方也有个人与社会群体、乃至专业领域之分。对个人来说,年轻与年老时也迥然不同。

一个人年轻时,往往追求感情、财富、事业和地位,幻想精彩的人生。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渐渐了解,所谓的感情、金钱都不能带来幸福。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只要有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就已经足够了,即使再多,也不能带来心灵的快乐。

当然,如果没有一点生活资具和条件,一个人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人对自己的欲望,应该有所节制。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应该知足少欲。如果知足,即使没有丰裕的财富,也一样快乐地生活

从前,有一个乞丐对一位禅师说:

“我一无所有,内心非常痛苦。”

禅师说:“把你的双目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乞丐说:“我的双目远远不止一百两黄金!我决不会给你。”

“把你的双臂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乞丐说,“没有双臂,我怎么生活?即使你给我一千两黄金,我也不会给你。”

“那,把你的双腿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论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不会把双腿给你!”

禅师说:“想一想,其实,你并不穷。”

乞丐想了想:“确实是这样,我不是世界上最穷的人。至少,我有三百两黄金。”

后来,乞丐反省自己,对人生的价值重新定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在座的诸位,不知是否看过《假设给我三天的光明》?海伦凯勒在自传中说,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作为一个盲人,她一生中,如果有三天光明,此生就已经足够了。可是,对双目俱全之人,每天的光明,却毫不足惜!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幸福。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它就是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乃至双目失明,但只要能明瞭人生的真谛,那么,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感受到内心的那一分欢乐。它充溢我们身心,令我们有限、短暂的生命,焕发出智慧和慈爱的光芒。

这里所说的快乐,不是指空性、胜义谛的境界,而是指世俗的现象。所谓现象,是耳闻目睹之法,是物理学家研究的对象;而事物的本质,则非眼耳鼻舌身之对境,需要用另一种方式去衡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