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八),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 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盆施鬼。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载,北宋时,盂兰盆供「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著名词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这样,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断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 在中国,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他于大同四年(538年)在同泰寺没盂兰盆斋,此后上行下效,很快传播到民间。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官寺,献供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唐时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到了宋代,改以盆供僧为以盆施鬼,求得先祖亡灵得度。在七月十五日前,印卖《尊胜咒》、《目连经》,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寺僧募化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已成为民间风俗。以后,历代帝王及群众年年都要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法事仪轨在《兰盆会纂》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等诸种仪节,又附有《兰盆会约》21条,各寺院基本遵此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