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僧人”的必备礼仪(2)

能够对出家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识与不识,见面时,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自然会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法师如果要开示你,必然也会认真点。因此,如果要向法师请示,

  
  能够对出家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识与不识,见面时,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自然会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法师如果要开示你,必然也会认真点。因此,如果要向法师请示,一定要顶礼。这表示你的谦虚受教。
  
  就算不顶礼,见了出家众,也应该行个问讯礼。如果在家佛教徒见了出家法师,连个问讯也没有,那就不知会给予人怎样的感觉了,人家可能会觉得你不是个佛教徒——至少,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徒吧?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礼节也不知道呢?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佛教徒,而你竟然没有这种初步的礼节,那么,你给人家的印象,将会更坏了,别人一定会认为你贡高我慢!不然,就是认为你没读书,程度低,连这种礼节都不知道!想想看,一个小小的礼节,会给人产生这么大的印象,礼节是不是很重要呢?那就不问可知了。
  
  因此,在家佛教徒见到了出家法师,不论识与不识,最越剧骊,都要行个问讯礼,不可因为跟法师很熟,就可以免了它,也不可以因为跟法师不认识,就视若无睹。
  
  同时,问讯的时候,要记住;对长辈的问讯,必须合掌兼低头、弯腰,成九十度鞠躬才行,不可只是合掌,身首都不动,昂然而立,这是长辈对晚辈之礼。譬如:当在家众对法师问讯,法师合掌,便算是是回礼了,不必也低头弯腰九十度鞠躬。常见到很多在家众见到了也家法师,都是昂然而立,只是合掌,这实在不成礼节——不是问讯礼、不是在佛教徒对出家法师应有的礼节。这点,希望在家佛教徒能够注意一下。
  
  我国的佛教,属于改革式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因此,必须讲究方便,不若传统式的佛教——也就是目前流传于锡兰、泰国的南传佛教那么的严守规矩。
  
  在泰国,在家众是不敢跟邮家法师同桌而食的。因为,给予出家众的馀食,是属于供养,如果在家也与出家法师同桌而食,岂不也接受供养了?在家人如何消受得了?因此,出家众吃饭时,在家人只在旁边当侍者,为出家众添饭或作其他的服务。但在台湾,则不拘此节,在家人常是跟出家法师同桌而食;甚至在家人到寺院去,都有劳出家众为他煮饭菜呢。当然,这对出家人来说,是在行菩萨道,是在方便摄化众生,无可厚非。只是,在家佛教徒必须知道,这有损于自己的福德,对寺院或法师,应有所付出,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另外,谈到供养的礼节,也是很重要的。供养是指下对上,也就是说,凡是身份较低的人给予身份比自己高的人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供养。曾经见到不少在家佛教徒给予法师东西,却说:“师父,这个跟你结缘。”总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结缘是法师给予信徒东西时说的,是上对下的一种慈悲语气与客气话。在家众给予出家众东西,应该说:“师父,这个供养您。”要不然,就说这个给您也也要,说要跟师父结缘,话中之意就表示代要度化这个师父了。在家众要度化出家众,那你真是维摩诘居士了!但,是吗?
  
  佛养在佛教中,也有它的仪式,无论是对佛或对出家法师供养,都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供养的样子。有些在家佛教徒从养法师时,却不是这样,而是站着,将东西随手拿给法师。更有法师坐着,有家众站着,比法师高,随手将东西拿给法师,说要供养法师。请想想看,这种动作像是在供养吗?不然不像!这像长辈在分东西给晚辈。你说:是不是?
  
  因此,供养者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个供养的样子。就算方便一点,不必跪下,也要弯个腰,双手奉上,孝像个下对上的供养。
  
  大乘佛教比较和光同尘,法师也都很随和,因此,有些佛教就会有不拘小节的习惯。其实,应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3)书信上的礼节
  
  除了与法师相处时,必须注意应有的礼节之外,书信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本人出家以来,所接到在家居士写来的信,几乎十封中有九封,在称呼法师与自称上,都写得不适当,必里难免感慨,现代的佛教徒,何以在书信上,如此的外行?所以,顺便也将佛教徒书信上的礼节,做个介绍。
  
  首先谈到信封上的写法。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的信,可以不必写姓,因为我国的了家人都是冠于佛陀的姓,一律姓“释”,不像世俗有百家之姓,所以只要写法号或未能名就可以了。只是,必须在法号(法名)间加以“上下”的称呼, 如:“上慧下安”。“上下”两字应该比法号(法名)小一点,并且,写在法号稍右的地方。
  
  “上下”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尊敬语,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意义(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而这正是出家众的目标。出家就是为了要上求佛法、实证佛法,然后,去度化众生,与佛法的崇高比起来,众生自然只有居下了。因此,度化众生,又乐为“下化众生”。在称呼出家众法号(法名)时冠以“上下”,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尊敬于了家众的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无形中,还具有警惕对方的意义在,等于说:某某法师,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呀?!因此 ,写给出家众的信,名字间加上“上下”,具有它的特别意义。
  
  在此,顺便一提,平常,佛教徒遇到不认识的法师,要请问他的法号时,也不可以直问:“法师,你的法号叫什么?”或“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是没有礼貌的,应该问:“法师,请问您的‘上下’怎么称呼?”如此,才合乎佛教徒的礼节。
  
  现在言归正传。法号(法名)下的称呼,如果是年纪较长的法师,可以称为“老法师”、“大法师”;有名望的,就称为“大师”也要以;与年龄相差不多的,写“法师”就可以了。另外,看对方是专攻哪一法门,以及佛教界如何认定他,来加以称呼也可能。譬如:“律师”“禅师、“论师”、“尊师”等等。法师之下的称谓,也是很得要的。凡是有封口的信封,必须写上“启”字,才算有礼貌。
  
  常见到一些有封口的信,都是写“N睡“字,这就会给人一种不懂礼貌的感觉。”收“是用在明信片上:因为明信片没有封口,自然无可“启”,只要对方收到,翻到背面一看就可以。但信封就不同了,信是放在信封里面,对方收到信之后,是不是要劳动他的手来“启”开信封,写上“启”字,就含有请对方高抬贵手,“启”开封口,看看里面的意味,这不就显得很有礼貌与客气吗?如果信封写“收”字,好像是说,你收到信就好了,不必启开来看。不必启开信封来看里面的信,人家又怎么知道你要告诉他什么?你又何必写信给他呢?这不就令人觉得很不有礼貌?由此可知,“收”与“启”给人家的感觉,有如此大的差别,写信的人,怎能不注意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