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答(2)

所以,有些佛教国家的贫穷落后跟政治、制度有关,不能归罪于佛教。 问:佛教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在现实社会中,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通常能够飞黄腾达、小人得志,而那些遵纪守法、老实巴交的人却

所以,有些佛教国家的贫穷落后跟政治、制度有关,不能归罪于佛教。

 

问:佛教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在现实社会中,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通常能够飞黄腾达、小人得志,而那些遵纪守法、老实巴交的人却多是清苦贫寒呢?

答: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面还有一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善恶因果是贯穿三世的。所谓三世,是指在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通常还延伸到过去世和未来世。

根据业果法则,人们造下了业因,必须诸缘和合才能成熟,带来果报。就好像播下了种子,还必须具备季节、气候、土壤、水份、阳光等各种条件,种子才会发芽和生长。

另外,因和果之间往往相隔着一段时间,不可能一种下因立刻获得结果。小孩子发奋读书,还要等长大以后才能学以致用;搞投资也要等待时机才能得到回报,我们怎能要求因果之间必须立竿见影呢?

业因和果报是同类相应的。也就是说,善的行为能带来好的果报,不善的行为能带来不好的果报。有些人现在为非作歹,但正好过去的善业成熟,于是我们看见他作恶却能享福受乐。有些人乐善好施,但正好过去的不善业成熟,于是发现他行善却贫困潦倒。这种表面上的不公平其实是由于果报的成熟存在着时间差。犹如有人现在种苦瓜,但收成的却是去年种下的甜瓜;有些人现在种甜瓜,但收成的却是去年种下的苦瓜。

 

问:佛教强调“三世因果”,将人们的贫富贵贱解释为前世的结果,但我认为前生来世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事情。如何能够证明人还有前生来世呢?

答:的确有许多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或受精)时开始,到死亡时终结,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一了百了。这种将生命视为线段的观点未免也太狭窄了。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个无限长的过程,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其中的某个瞬间,而导致生命升沉的定律就是“业果法则”,或称为“因果律”。

有许多方法可以知道确实有三世轮回:

1、古今许多有关过去世的记载或报道,以及天才、神童现象,遗传、家庭等物质条件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却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性格、智力等,都可以从某个方面证明生命并非只有今生那么狭隘。

2、现代心理疗法能通过催眠等方法,激发患者忆起某些前世的生活片段。

3、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濒死经验学”,根据大量的例子证明人死之后还能以某种生命方式继续存在。

4、拥有宿命智的人可以清楚地见到自己过去许多生的情形。

5、在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中,有个必经的阶段叫“度疑清净”。所谓“度疑清净”,就是禅修者必须通过观智辨识造成今生投生为人的过去世之因,以及今生所造之业将如何带来未来世的果报。透过辨识三世的因果关系,证明“业果法则”的真实性,从而超越对三世因果的怀疑。

 

问:佛教很像是一种心理治疗法。请问佛教与心理疗法有何异同?

答:佛教是注重治心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法吧。

如果一个人身体有病,就应该去医院看医生。如果遇到了生活上、事业上、感情上的重大挫折或解不开烦恼,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有时也会教导使用宣泄、启发、暗示、催眠、转移感情等方法来解决。心理治疗的好处是,通过治疗能较快地解决问题。然而,世俗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的问题,经受不同的压力,一旦又碰到相似的经验,心理出现类似的问题,再去看心理医生,用第一次的方法照本宣科就不管用了。

然而,佛教往往不会管你心理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管你现在的情绪如何,只要你来到寺院,比库们会叫你先放下世俗的杂务,放下一切外缘,给你受三皈依五戒,让你在道德上先做个有品行的人。然后教你放松身心,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再教导你一个特定的禅修业处,例如专注呼吸,让你只是单纯地觉知呼吸,什么东西都不要想。当心达到某种程度的平静时,再教你如何清醒、理智地观照身心,如实地了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清楚地觉知心理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心灵训练之后,当他再度回到凡尘俗世时,由于学会了解自己当下的身心状况,他的心将会超越很多,待人处世也会洒脱很多,不会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给自己制造太多的痛苦。

所以,虽然佛教和心理治疗的共通点都是治心、去除心理的问题,但彼此在方法上和功效上还是有区别的。心理治疗有点类似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佛教类似中医,注重治本。

 

问:由于工作关系,我信佛之后不能坚持吃素该怎么办?

答:佛陀并没有要求其弟子必须吃素。佛陀允许我们吃三种净肉,即没看见杀、没听见杀和不怀疑为自己而杀的肉食。佛陀和上座部比库们都是靠托钵乞食为生的,施主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要求吃这吃那属于犯戒的行为。同时,佛陀在《中部·大狮子吼经》中还说:外道们执着“依食物得清净”而吃素并无助于证得导向灭苦的圣慧。

  不过,在北传《梵网经》、《入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中,皆有禁肉食之说。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11年发表《断酒肉文》,将吃肉说成十恶不赦,下令凡僧尼食肉者将依王法治问,并勒令舍戒还俗。从此以后,素食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信佛必须吃素,吃素等于信佛。

  当然,基于慈悲、卫生、健康等原因,素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然而,选择素食还是杂食属于个人问题,与信仰或戒律无关。

 

问:做人只要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信佛、皈依呢?

答:现在有许多人抱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这跟时下宗教衰微、信仰淡薄不无关系。

  可以说,信仰既是人生的航标,也是人生的避风港。有信仰的人通常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清楚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有信仰的人对生活更容易感觉满足、快乐,更懂得慈悲、感恩、关爱、包容和宽恕。人生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人生的浮沉起落时,宗教能带给人希望,使人不容易被一时的逆境所打败;在遇到挫折、苦难、恶疾或生离死别时,宗教能带给人安慰,帮助人们尽快超越伤痛。

  有些人认为佛教只是为了劝人行善。其实,一切正统的宗教都有这样的社会功能。佛教除了能提升人的道德和修养之外,更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培育。致力于断除烦恼是佛教的目标,这也是与其他宗教所不共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