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次第 第六篇 五停心观(2)

1.以观应身佛相好光明,对治沉昏蔽塞障:在修行时,有些人容易惛沈闇睡,障碍修行。对治之道,应该在应身佛三十二相好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白毫放光相,一心观想,再次第遍观其他诸相。 2.以观报身佛功德巍巍,

1.以观应身佛相好光明,对治沉昏蔽塞障:在修行时,有些人容易惛沈闇睡,障碍修行。对治之道,应该在应身佛三十二相好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白毫放光相,一心观想,再次第遍观其他诸相。

2.以观报身佛功德巍巍,对治恶念思惟障:有些人虽然不会惛沈闇睡,但是常常心生恶念,欲作十恶、四重、五逆、毁戒等事,无时暂停,是名恶念思惟障。对治之道,应该念报身佛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圆照法界,常寂不动,普现色身利益,一切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因为心中常思佛陀殊胜善法,因而生起悔心,自惭形秽,就能灭除一切恶念。

3.以观法身佛空寂无为,对治境界逼迫障:有些人在修行时,虽然没有上述两项业障,但是却时时身感病痛,或在修定时,常见魔扰;在睡眠时,常梦恶相,使心中产生逼迫苦恼的感觉,是名境界逼迫障。对治之道,应念法身佛法性平等,不生不灭,空寂无为。既是无为,人、我二法缘起性空,别无作者、受者,又那里来的烦恼对境呢?

五、数息观

数息,梵语npna,华译安那般那,或阿那般那,略称安般。ana,原是遣来的意思,转指入息;apana,原是遣去的意思,转指出息。所以,数息观又称安那般那念,指以计算自己的出息、入息,对治散乱的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数息观有六种因相,即数、随、止、观、还、净,这六因具足,才算是圆满,因此又称为六妙门。

1.数:计算入息或出息的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中,使身心都能止息。数息的方法是从一到十,反复地数,不增不减,因为如果少于十,则易引起急促;如果多于十,又恐怕引起散乱。同时,还要远离三种过失:

(1)减数失:减少数目,以二息为一息,乃至以十息为九息的过失。

(2)增数失:增加数目,以一息为二息,乃至以九息为十息的过失。

(3)杂乱失:以入息为出息,或以出息为入息的过失。

在持息上,应该避免两种过失:

(1)忆念持息太紧,容易造成身分支节颤抖等过患。

(2)忆念持息太缓,容易引起身支懈怠,心中惛昧等过患。

调和的方法,是在正修观时,忆念上放宽身心,心息相依,不加强力,任运记数,则身心自然安稳明静。

2.随:久而久之,心定下来了,就不必再数出入息,只要心系于息,随著息风出入。

3.止:修息渐成,心自然就会止息动乱。

4.观:观出入息之所依身,为五蕴和合而有,破种种我执妄见。

5.还:收心还照,知能观的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无漏的方便智自然流露出来。

6.净:心无住著,泯然清净,真实无漏智因此而发,自然断惑证真。

参 结语

《心地观经》说:“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诸法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心受大苦故。”恶行因烦恼而起,烦恼由妄心所造,因此,学佛修行,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各种方法将虚妄的心识清除净尽。

然而,药之良窳,贵在应病予药;修行也是如此,种种法门,各有千秋,重在运用得当。当我们使用五停心观时,除了一一对治不同的心病以外,还需要懂得灵活运用,对多种病况应该采取兼治之法,病症改变时,必须改转另外一种方法治疗。例如贪爱和嗔恚都很重的人,应兼修不净与慈心二观,否则只用一种观法,仅能偏治一病,往往使得另一边的过失更加严重,徒劳无功。贪心重的人修习不净观成熟后,往往厌恶外境,因而生起嗔心,这时,就要转修慈心观,才能对症下药,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增加嗔病,就得不偿失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