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如何实践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

如何实践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法门,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法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菩萨如果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六度四摄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条件。

贰‧六度的意义与内容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达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意义、内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满足后,才容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1.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2.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难得,可见一斑。

3.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便是施无畏。

布施的可贵,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悭贪的烦恼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广结善缘,得到富贵安稳。如《四十二章经》说:「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布施功德之大。

二、持戒

持戒,梵语尸罗。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三无漏学中,戒学居首。《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可见戒的重要。三聚戒为:

1.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行,是出家、在家等七众弟子所共受的戒。而随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2.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习一切善法。此戒为修善门,是菩萨所修持的律仪戒。

3.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为利生门。

菩萨戒虽然众多,但是总不出这三聚净戒。持守律仪戒,便能离恶防非,使身语意三业正行清净;持守摄善法戒,便能广集一切善行;持守饶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济一切众生。三聚净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三、忍辱

忍辱,梵语羼提。意指凡是加诸于身心的苦恼、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让身心安稳,分为三种:

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恼害,而能忍耐。

2.安受苦忍:对疾病、天灾的逼害,能够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3.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动。

菩萨修行忍辱,能忍受别人的辱骂,忍受别人的毒打,忍受别人的瞋恚,而不加以报复;对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心不为所动,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因为能够忍辱,因此护戒清净,所修善法皆能成就。从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体,却丝毫不瞋不动,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

四、精进

精进,梵语毗离耶,意思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精进能普遍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大智度论》卷十五说:「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进有三种:

1.披甲精进:菩萨修行精进,不畏惧诸苦,勇往直前,譬如战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

2.摄善精进:大小诸善,能勤行不倦。

3.利乐精进:菩萨利益劝化众生,不疲不厌。

精进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因为精进的原因,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就佛道。

五、禅定

禅定,梵语禅那,指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凡夫攀缘五欲六尘,心如猿猴,又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流荡,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难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唯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禅定除了能止息内心的妄念之外,并且可藉由禅定而启发智慧。禅定分为三种:

1.世间禅:指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为凡夫所修的禅定。

2.出世间禅:有观、练、熏、修四种,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禅定。

3.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为佛的大定。

禅定不可思议,可引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并且可得到十种利益:

1.安住仪式:习诸禅定,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有勉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