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阿练若(森林)比丘也应特别亲近、礼遇,阿练若比丘通常都是远离愦闹,少欲知足,勤修禅法。佛陀告诉迦叶说﹕「若是年少比丘,见彼阿练若比丘来,赞叹阿练若法,乃至漏尽身作证。彼年少比丘,应起出迎、恭敬、礼拜、问讯,乃至彼同住者,不久当得自义饶益。如是恭敬者,长夜当得安乐饶益。」(《杂阿含经》1140经,大正2.301中;《别译杂阿含经》115经,大正2.415下~416中;《相应部》16.8.) 修养恭敬法,可一阶一阶地往上成就解脱。「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有是处(=此事可以成立)。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有是处。具学法已,具戒身者,必有是处。具彼身已,具定身(=禅定)者,必有是处。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有是处。具慧身已,具解脱身者,必有是处。具解脱身已,具解脱知见身者,必有是处。具解脱知见身已,具涅槃者,必有是处。」(《中阿含经》49-50经,大正1.486下~487中;参见《增支部》五集‧二十一) 四、不可受礼之人 有一些时节因缘,不应礼拜,也不应受人礼拜。《律藏》〈随附〉第十五,佛说五个五种不得受礼之人:入家中(尚未入座或准备好)、车行中、暗中、不注意、睡眠者不得受礼。喝粥、于食堂中、趣向[敌方]、想余事、裸体者不得受礼。嚼食、啖食、大便、小便、被举罪者不得受礼。后受具者不得受前受具者之礼、未受具者不得受礼、异性之年长者说非法者不得受礼、女人、黄门(pandaka意为阉人、不男)不得受礼。 另外,比丘正在别住者(犯僧残有覆藏罪者,依覆藏罪日数,住于另处受治理)不得受礼,相应本日治(犯僧残者别住时又犯僧残者,从治理当日重新治理)不得受礼,相应摩那埵(犯僧残无覆藏罪者或作完别住者,又经六夜六日行摩那埵manatta赎罪)不得受礼,行摩那埵不得受礼,相应出罪(行摩那埵毕,作出罪仪式中)不得受礼。 五、不值得受礼之人 有一些情况或场合,四众弟子不行恭敬法,反而有助益沙门的自我反省,使正法久住。而不行恭敬法时,并非心怀傲慢,只是依佛陀的教诫,彼时不适合行恭敬法。《杂阿含经》280经:世尊告频头城婆罗门长者:「若人问汝言:『何等像类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汝当答言:『若沙门、婆罗门眼见色未离贪、未离欲、未离爱、未离渴、未离念,内心不寂静,所行非法,所行疏涩(轻率)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如是像类比丘,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作是说已。当复问言:『何故如此像类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汝应答言:『我等眼见色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念,内心不寂静,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彼沙门、婆罗门眼见色亦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念,内心不寂静,行非法,行疏涩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我于斯等求其差别,不见差别之行,是故我于斯等像类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大正2.76下~77上;参见《中部》150经,大正1.661下~) 若沙门.婆罗门的身、口、意同在家人一样的欲染,就不值得受人恭敬、礼敬、供养。 六、礼敬三宝的心情 礼敬三宝是知法而实践,勉强自己作就不能成就上好的善业,若自动自发的礼敬,当然是好乐、喜悦的心情。《法句经》332偈说:「世中敬母乐,敬父亲亦乐。世敬沙门乐,敬圣人(brahmabba婆罗门)亦乐。」(圣人,在此指佛陀、辟支佛、阿罗汉。)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八〈礼三宝品〉第一~三经,经中佛陀详细解说礼敬三宝的利益,佛陀告诉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拜如来神寺者,当行十一法礼如来寺。云何为十一?1兴勇猛意,有所堪故。2意不错乱,恒一心故。3当念专意,诸止.观故。4诸念永息,入三昧故。5意(=思想)及6无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由智慧故。7意难观察,由其形故。8意淡然静,由威仪故。9意无流驰,以名称故。10意无想象,由其色故。11梵音难及,由柔软响故。」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念十一事,然后礼法。云何名为十一?1有慢当除慢。2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3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4夫正法能断生死渊流。5夫行正法获平等法。6然此正法断诸恶趣。7寻此正法得至善处。8夫正法者能断爱网。9行正法者从有至无。10行正法者明靡不照。11夫正法者至涅槃界。」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礼僧者,当专十一法,然后乃当礼僧。云何为十一?1如来众者,正法成就。2如来圣众,上下和合。3如来僧者,法法成就。4如来圣众戒成就。5三昧成就。6智慧成就。7解脱成就。8解脱见慧成就。9如来圣众能掌护三宝。10如来圣众能降伏外道异学。11如来圣众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大正2.806中~下) 七、被礼敬者的心情 被礼敬者心存舍念(平等、平静心)乃至被无礼对待,如辱骂等,一样心存舍念,并祝福对方。佛陀说,若有他人恭敬、尊重、尊敬、礼拜,如来不因此欢喜;若有人骂詈、诽谤、瞋恚也不瞋怒。佛陀告诫诸比丘亦应如是学习。(《中部》22经;《中阿含经》200经〈阿梨咤经〉,大正1.766上~中) 祝福礼敬者,则愿他们平安.吉祥.喜乐、以此善缘得涅槃等。《法句经》109偈也常用来祝福:「好乐敬礼者,常尊于长老,四福得增长:长寿.美丽.快乐与力量。」若被无礼对待,则祝福对方能离瞋.痴之苦,得正法之乐。 受礼者的出家众当然要努力持戒、修道,否则有生恶道之虞。经中世尊说:「云何比丘?宁受人礼拜、恭敬为?宁使人取利剑断其手足?诸比丘对曰﹕宁受恭敬、礼拜,不使人以剑断其手足。所以然者?断其手足,痛不可称计。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门行言是沙门,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闻正法言闻正法,无清白行,断善根,如是之人,宁投身受此利剑,不以无戒受他恭敬。所以然者?此痛斯须间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五‧第十经,大正2.689中) 八、正法住世 佛陀制定戒律的原意是为了正法久住,四众弟子依循佛制的伦理制度才能相安、和合办道,否则上下不分、大小不分必然要不停争斗,下辈跟上辈争权,尼跟僧争权,在家人跟出家争权,争取者不得权不罢休,而拥护正法者不让步,佛门必然要四分五裂。事实上,在边地(非佛陀教化区内)、远离佛世时,必然有人或派系,若隐.若显要革正法律的命,这是无奈的事。 《增支部》五集‧二十一:金毗罗问世尊:「大德,什么因缘如来灭后,正法不久住?」世尊回答:「如来灭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恭敬师(佛)、法、僧,不恭敬学习,不互相恭敬,如来灭后,正法不久住。」若四众弟子实行恭敬法,便能降服我慢,和合.无诤,和乐学法,则可使正法久住。(《嘉义新雨杂志》第37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