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三法印(禅莲)(3)

有余浓涅槃:指已得解脱,出离生死轮回,但尚有现身之体。 无余依涅槃:已得解脱者,出离生死轮回,当其现身亦舍,即所谓“永远隐没不现。” 此二种涅槃,是以身体的有无为别,其余的并无差异。但无余涅槃往往容易

  有余浓涅槃:指已得解脱,出离生死轮回,但尚有现身之体。
  无余依涅槃:已得解脱者,出离生死轮回,当其现身亦舍,即所谓“永远隐没不现。”
  此二种涅槃,是以身体的有无为别,其余的并无差异。但无余涅槃往往容易为人误解为断灭论者,即使佛弟子中也有此种误解。当时有焰摩迦比丘,初即主张证涅桀的阿罗汉,即生寿尽,即入绝无之境,不存一物。而遭佛陀呵责,说为邪见。后经舍利弗为之开说种种法义,说明五蕴与无我的关系,五蕴非如来,离五蕴亦无如来。令彼自知错误,结果焰摩迦撤回其断灭的主张。
  从经文中亦可引证佛法绝非断灭论者,如《杂阿含经》中说;   
  “彼知正受,知受而于现法为无漏,身体虽灭,住于法而为圣者,亦不入于轮回之数。”
  后两句明显地说,虽断生死轮回,但“住于法”而为圣者,足证不是断灭见。
  又《本事经》也有一段更显明的说明:
  “云何名为无余涅樊,诸比丘谓得阿罗汉,诸漏已尽,蛇行已立,所作已办,  已舍重担, 自证自义,已所解脱已得遍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无复希望,皆永灭尽,究竟寂静,究竟清净,隐没不现,惟依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只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粱,所以名为无余涅槃界,......    ”
  另一方面原始圣典中亦有对涅槃作积极方面的解释,如说自觉时有”光明爆发”、“得自在”、“得不死”、“接无久远”、“绝对安隐”、“清凉”、“最高乐”等等说法。此等对涅槃的直觉,无疑是与大乘经说大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有密切的关系。
  3、人乘经典说实相。
  大乘经典是指由梵文译成的大乘经律论,通常为北传佛教理论依据,相对于南传的巴利文典籍而言。大乘经典对实相有比较详尽的善巧说明,指出其不可思议性,要人们不可执著言说或文字。喻如“因指见月,不能执指为月。”又说明以言遣言,以楔出楔的道理。
  般若部经典就用随说随扫,或正、反、合的辩证方法来说。如《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说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明实相。”
  《大乘起信论》云:
  “一切法从本己来离言说相,离名字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这是就一切法体性说,一切法相对性、两边性、生灭性,都归统一,平等真实,不可言说。但另一方面,体证了此实相的觉者,也不妨从言说名相随对方的迷执来建立相对的说明,以启发证者,引导彼等证成离言实相。
  涅槃在原始佛教偏重于实证,但在大乘经内,涅槃的含义、相状、功用却大大地引申。
  《法华经》说:
  “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这段经文是佛陀对部份修道者,从了脱生死而得涅槃,执涅槃 有寂灭相,不知生灭相本身虚幻不实而说的。如能不执著我法,生灭相当体即空,本来寂灭,所以寂灭相亦不能执,一执即滞,不能流通,发不出本性具有的无量功德妙用。这是大乘的基本观点。   
  又如《思益梵天所问经》说;
  “当知!佛不令众生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这說明证实相者,彻了一切法缘起性一无可执。实相是无障碍的,随缘随机,可以生起无量称性功用,所以除了自身证成解脱之外,更能发挥自性本具的度生利他种种功德。在觉体方面说,完成此种功德的作用,即是般若。
  依大乘说大涅槃有三德:
  般若德——实相之相,光明遍照,一切无碍。   
  法身德——实相之体,一切功德所依,遍十方三世。   
  解脱德——实相之用,众生都尽,离分段变易生死,自利圆满,利他无尽。
  从上可知,狭义的涅槃,只就解脱一方面说:但广义的涅槃,则从实相的体、相,用三方面说。但体、相;用虽然说为三方面,却是一实相的三方面,是不能分割的,所以有时称实相为“不二法。”
  4、体证实相之一般步骤
  无论原始经典或大乘教法,都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教人如何体证实相”。究竟说,除了体证,佛法的真价值是无法显示的。佛教常说:“说食不饱。”通常言:“画饼不能充饥。”
  体证实相可分信、解、行、证四个步骤:
  首先由见到了觉者们的相好或庄严的仪态或道德学问等,生起信心,但这均以“常”、“我”为中心,可导人入歧途。故佛经中常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教人靠自己的理智,依靠觉者们所说的法而起信。
  然后进一步要了解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可言说思议的都是假名无实,即能正确了解契入实相。如《大乘起信论》云:
  “若如是义者,(接上文说:“一切法从本以来……故名真如。”)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契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文中“若知”两字,即是深入了解。“随顺”即是虽仍分别,但不坚执。“离于念”,即是不起分别。“得入”,即是契入无分别的实相。由了解假名无实,进——步付之行动,修持种种戒行,不断对治身、口、意等方面的坏习惯和坏行为。由不断的修持对治,解行纯熟,一切情见偏见不再扰乱了,即能契入诸法实相,自证知,自实现。证即证成所信所解的正确真理,证成无生无灭的寂灭解脱境界,不为生死烦恼所束缚,证成字宙间十法界生成及其间变化的因果法则。亦即证成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

  五、总结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一—普遍理性,也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都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入的,即无相解脱门。也就是说三印即三解脱门,会得这佛法宗旨,触处即能直入佛陀的正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