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佛陀成道后,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为僧团的一份子,所以佛法能迅速地在五印度蓬勃发展,广被众生,而佛陀的门下成就道果者就有两千五百人之多,其中十大弟子更是各有专长。阿育王自从信奉佛教以后,不但一改杀戮侵略的恶习,息鼓收金,罗致十方,并且对于各种宗教都予以礼尊崇,凡此不但赢得人民的爱戴,也使得国家更加富强安乐。佛教在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叶荣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二、包容伤残的尊严 今年四月底我住院开刀时,和医生谈及;出家人并不畏惧生死只是惟恐忍不住病痛,使得平日威仪庄严的形象受到损害,陈瑞祥大夫回答说:“在我们医生眼里,健康的人有健康者的形象,病患者有病患的尊严,病痛并不可耻,所以在生病时哭叫也应该同样受到尊重。”这句话实在太美好了!菩萨般的医生行者,不就像药师如来一样,不但治疗众生色身上的疑难杂症,也抚慰有情心灵上的恐惧创伤。 南丁格尔因为能包容前线伤患的痛苦哀鸣,使血腥遍怖的战地充满温馨的气氛;地藏菩萨因为能包容地狱众生的贪嗔愚痴,使得凄苦黑暗的炼狱产生无限的希望。一颗敬重包容心就像一支万能的点金棒,将缺陷的世界变得如许善美! 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阿弥陀佛包涵众生的罪障深重,容许众生带业往生极乐;观世音菩萨不嫌娑婆浊恶,倒驾慈航,寻声救苦。由于他们的慈悲包容,所以佛教徒们纷纷将家里最好的位置让出来,供奉他们的圣像。因此唯有包容众生的一切长处、缺点、创伤、挫败,我们才能拥有全部的众生。 三、包容冤仇的伤害 《八大人觉经》云:“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佛教最高的教义,就是提倡众生平等。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佛道时,曾发出惊叹的感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法华经》中叙述常不轻菩萨经常向人礼拜赞叹,并且说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众人闻言,有生怒者,以杖石击之,常不轻菩萨却恭敬如昔,乃至远见增上慢人,也依然作礼。华藏世界里的众生,因为了悟生佛平等,自他不二,怨亲一如,物我和谐的道理,所以不但没有人我是非的纷争,而且大家都能以无量的悲心,无尽的愿力,互相包容,彼此尊重,因此形成光光相摄、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华藏净土。 娑婆秽土是个一半一半的世界;佛一半,魔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人一半,恶人一半;智者一半,愚者一半,我们生活在这一半一半的世界里,不能只要这一半有利我的天地,拒绝那一半障碍我的世界。唯有通通包容,接纳一切,我们才能拥有全面的人生。扬汤不能止沸,以恨更不能消恨,面对一半不如意的人事,我们唯有以无缘同体的慈悲心、自他不二的平等心来包容对方,才能化解干戈,消弭怨怼,赢得更多的敬爱,获得美满的人生。 四、包容无心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喜欢犯错,而犯错也并不尽然都是坏事,如果因当事者能力求改正,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自己的过失,固然要严厉苛责,对于他人的错误,则应以宽容的耐心,给予改正的机会,以权巧的智慧规劝引导,令生正确的见解。华盛顿勇于承认砍断樱桃树的过失,得到父亲的嘉许,使得他一生都以“诚实”作为处世圭皋,造就了日后的丰功伟业;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本来性情乖戾,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改过迁善,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于他人的错误,我们若能他自互易,立场调换,以包容代替埋怨,以谅解代替厌恶,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我们的社会必定能够更加进步,我们的生活必能够更加美好。 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作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云流水一样,穿越重重的阻难,在悠悠天地间任性遨游。 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此外,我们更应用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将娑婆建为净土将是指日可待之事。 在此祈求佛光加被,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大会圆满成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