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婚姻恐惧症”误区 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结婚年龄,但拒绝与异性来往。看起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画地为牢,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婚姻恐惧症”。 事例一:某厂青年工人刘某,学佛后誓言终生不结婚,对旁人的善言劝告也怒目相向,慢慢地也无人再劝他了。由于我行我素,与众相处落落寡欢,不久,便落得形单影只,十年之后,终于成了大龄青年。据说,他现巳开始后悔,有了结婚成家之意,但周围同事,早已将他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无人愿为其当红娘。 事例二:某市一位学佛女居士,虽有男友,但仅同居而不结婚,虽三十出头,心尚来回挣扎在出家与在家之间;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与男友不辞而别,到了一寺庙,要求出家。寺庙上下因平时与之熟悉,皆大欢喜,积极为之准备剃度事宜。但就在即将落发前一天晚上,男友及家人开车冲进寺庙,连拉带拽,将其弄回了家。事后有人问她:“为何不想成家?”她倒是很干脆地回答:“我有婚姻恐惧症!” 其实,这些都是执着所致。 “执着”一词,为佛教常用语,指对某一事物、见解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便演变成拘泥或固执。 青年居士,不需要对婚姻抱着反感的心态,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想要结婚就应该结婚;不要弄巧成拙,头上安头,搞得“四不象”。不要因为对婚姻的反感,走入了执着的误区,从而患上了“婚姻恐惧症”。 2、性生活的误区 已婚的学佛夫妻,对家庭性生活的执着也是误区之一。 在四川某大型厂矿,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学佛小组,某天观看了一位海外法师讲经的录像带,内容涉及断淫对修行的好处,并言:如不断淫修行,则修行不会成功。看完录像后,这批居士便下定决心,立竿见影,强力实践。回家后,或分房或分床,要快速断淫证道,接下来的事情不说大概也能猜到:大部分的家庭随后几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时成为全厂新闻。…… 记得曾看过一篇出家法师写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文章中说:“那些所谓的居士们,真正家庭生活美满和谐的令人羡慕的几乎没有,……与佛沾边儿者,离婚的特别多”。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于执着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学佛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他(她)们害怕做了“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进佛堂和寺庙。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出现某种压抑与分裂。 性执着与性压抑,它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压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呢。 佛教从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 说到节欲,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直到今日,天主教的神父、修女都是禁欲,终生未婚的。据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统计:全球神父总数为40.4万人,修女81.4万人;教友总数则超过十一亿。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旁门左道,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 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对宗教徒而言,能够为信仰而超越情欲,无疑是高尚而圣洁的。但终身不婚嫁的,仅限于出家僧尼或神职人员(道士、道姑、神父、修女等),一般教徒不必如此。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