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伦常、尽己本分:净空法师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六(2)

所以,「敦伦尽分」里最重要的,我们是以出家这一伦来说,决定不能搞道场,道场一定要让在家人去做。他搞这个道场,我们去住,我们修行如法、如理,他一定尊敬你。我们做得不如理,不守戒律,不守清规,他当然把你

  所以,「敦伦尽分」里最重要的,我们是以出家这一伦来说,决定不能搞道场,道场一定要让在家人去做。他搞这个道场,我们去住,我们修行如法、如理,他一定尊敬你。我们做得不如理,不守戒律,不守清规,他当然把你赶走。你说:「居人家的道场,我们很难住,不能长久。天天看别人脸色,这个日子不好过!」实在讲,是你自己不如法,你才看人家的脸色,处处去讨好别人。如果你做的如法,他求你!他希望你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他有功德、他有好处,你操个什么心?真正担心的,是担心自己不如法、担心自己破戒、不守清规、不通教理、没有智慧,你怎么能接受别人供养?所以,只要自己行得正,只要自己守规矩,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要怕没有供养,不要怕没有地方去住。
  过去很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洗尘法师,到台湾来看我,跟我提出他想建一个丛林,我没有同意。我当时劝导他:「如其建丛林,不如建祠堂」。他问我:「什么道理?」我告诉他:「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定要先提倡孝道;孝道能发扬光大,师道自然建立。」所以,我跟他谈:「如果你真的有愿力、有这个力量,你应当建祠堂」。而出家人最好学释迦牟尼佛当年那种生活,我们如果有志同道合,有几个人,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的僧团,我们住帐篷,我们托钵。他听到我这个说法,也很感兴趣,他说:「这个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可是以后回到香港去之后,我就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这谈谈就算了。
  我说的话是实话,出家人决定不能怕苦。世尊入灭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又说:「以苦为师」,怎么能怕吃苦?「以戒为师」,大家能够理解,一定要遵守教戒,如理、如法的修学,你才有成就。为什么又说「以苦为师」呢?诸位要晓得,生活艰苦,你对世法没有留恋,容易生出离之心。所以「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样样都很优裕、都很自在,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你跟他讲,极乐世界怎么好,他没有见到!他现在这个享受就非常之好,舍不得去!那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好!」他这里苦头吃尽了,听说一个好的地方,恨不得赶快去!「以苦为师」,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学佛一定不能怕吃苦,欢喜接受艰苦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修学,一定有帮助,一定有好处。
  佛法的弘扬、传播,最要紧的是在自己的修学,你自己修学没有成就,你自己不能契入佛菩萨所证的境界,拿什么去教化众生?固然佛家的经论很多,真正是浩如烟海,这些典章、文物,纵然摆在你的面前,无比的丰富,你要不能正确的理解,你要不能契入它的境界,你读的、你所讲的,依旧是皮毛,依旧是表面,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你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国内、国外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信佛的同修、学佛的同修,他们有没有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如经上所说的呢?没有见到!不但没有见到,我还没有听说过。学佛多年依旧是迷信,依旧是贪嗔痴慢,在加速度的增长;思想、言行皆不如法。我们有没有看到这些事实?有没有去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实在说,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远离了、舍弃了。所以,印祖提出这八个字,这八个字,不但是救佛教的命,真正是挽救这个社会,是一副无比的良药,是绝妙的处方。因此,我们想想祖师的教训,想一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表演给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从什么地方来学习,应当怎样学习,才能契入佳境。这个佳境,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最好的境界。
  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像佛当年在世,跟随他的这些弟子们,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过的生活,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的托钵生活。在我们世间人来看,他们是贫苦到了极处,可是他们乐,他们真的快乐;我们看到苦,他们是离苦,而且他们这种生活当中,得大自在,得真正的快乐。由此可知,乐这种享受,与我们生活富裕不相干。极清苦的生活里面有大乐,佛与弟子们展现给我们看。而在中国,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也有。儒书里面记载,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换句话,吃饭,一个饭碗都没有;「箪」是竹子编的,盛饭。喝水连茶杯也没有,用葫芦瓢来喝水。一般人看到,那个日子是贫穷到极处了。夫子赞叹说:「假如别人,那是不堪其忧,颜回是不改其乐」。颜回在极贫穷的环境当中,他快乐。他这个快乐,跟佛与弟子们的快乐,没有两样!他乐在哪里?乐在破迷开悟,他觉悟了。觉悟的人在极其贫苦生活环境里面,他还是享受大乐,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一般人决定体会不到的。这种乐就是「敦伦尽分」,敦伦尽分的人,才能享受这种乐趣。
  所以,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出家人要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出家人的样子。出家人应当做出家人本分的事业,那就是修定、修慧,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缺一个不可以。有戒,未必有定;有定,未必有慧。但是有定,一定有戒;有慧,一定有戒、有定。如果说有定,没有戒,那是假的;有慧,没有定,也是假的,那是诳慧!不是真实的。一定是远离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这是我们的本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也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敦伦尽分」这四个字简单的说明。
  「闲邪存诚」这一句话,现代懂得的人不多。不但一般人很难懂,以前还有一个老法师,非常有身分、有地位的,看到这四句,他跟我讲:「太深了!这个话,我都不懂,一般人怎么能懂?」可是这是印祖在民国初年所说的。民国初年那个时代,读中国古书的很多,所以老法师写的这四句,大家都能懂;现在人不读古书,什么叫「闲邪」,真的搞不清楚。「闲」是防止的意思,特别是我们要认真预防邪知邪见,要预防邪说邪行。要存真诚之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真诚!这一桩事情,说实在话,在古时候的社会容易做到。古时候帝王的时代,一般讲这个社会是保守的,是受到严格管制的;而现在民主自由开放,那就困难。像在过去,这一些不正当的言论、文章、著作,都是列在禁止之列。为什么呢?扰乱社会人心,是被禁止的。今天在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就没有法子了。所以,正知正见有,邪知邪见更多。完全要靠社会大众用你自己的智慧去辨别,你去选择,没有人保护你了。在从前国家帝王的时代,帝王最大的责任,就是要保护老百姓思想的纯洁、纯净。所以,《学记》里面有一句名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教导老百姓,什么事情最重要呢?也就是说,你做帝王,你做一个领导人;你做一个领导人,哪一桩事情最重要?教学。要把教育办好,要令社会广大群众,远离邪知邪见,你这个社会才会安定、才会繁荣、才会兴旺。这在从前主政的人,是他第一桩大事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