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5(3)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凡夫执四大为我,执五蕴和合为我,其实四大五蕴无我,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以佛眼观,凡夫不是真实,若是真实,则不能舍凡入圣,既能舍凡入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凡夫执四大为我,执五蕴和合为我,其实四大五蕴无我,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以佛眼观,凡夫不是真实,若是真实,则不能舍凡入圣,既能舍凡入圣,则凡夫即非凡夫。六祖云:‘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有人我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若生灭心尽,大事已了,是名了事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世尊欲令须菩提彻底离色离相,故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
  见属眼,观属心,眼见心观三十二相,世人着相,大多如是,故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那么转轮圣王、帝释天王,也有三十二相,则是如来,岂不是大错特错。
  见有三十二相是着色,三十二相属相,着色着相,不能见法身如来。
  此乃教训后代儿孙,修行时切莫着色着相,有些人用功得力时,见光见花,或见其他瑞相,便以为自己悟道,此乃修行相应的胜境,距离悟道还很远很远,不应着一切所见的色相,故禅宗大德云:‘好事不如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闻佛如是说,即时改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不著有便着无,是世人的常情,谁知执有执无,皆不能见法身如来,是故佛先破其‘有见’而说偈言: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偈中的我,指法身真我,可以作主宰,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不是指色身的我。
  凡夫学道,一切都不应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于菩提,若不住于菩提心,焉能见法身如来?凡夫欲见法身,最重要是心无住,不住有亦不住无,有无俱不住,亦不起有见,不起无见,方可希冀。
  若住于有,着色着声,都是妄想,以妄想心修行,如蒸沙作饭,枉用功夫,故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修行第一个条件,切莫著有,即此著有之心,能生种种烦恼,能作种种业,能受种种苦,生死轮回,无有了期。
  现在的人,都是着色着声,歌舞场中,灯红酒绿,无始劫以来到现在,都是被色声所迷,若以般若观照,‘色即是空,色性自空,非色灭空,空即是色,空性自色,非空灭色。’色空不二,即见如来。
  色本无患,著者是患,我们应将着色着声之心放下,远离有见,不为一切物所累,如是修行,乃可希冀。
  是知于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意。

  须菩提,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文破空执。
  凡夫不执有便执无,是故佛谓须菩提,莫如凡夫般作如是念:‘如来不以具足三十二相得阿耨菩提。’故说此文。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最高无上之道,当然要具足相好才能得菩提,须菩提认为不须要具足三十二相证菩提,是着了无见,无见是断灭,法身非断灭,断灭不见法身,‘色即是空’,这种见解才对,‘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离色而见空,无色而有空,是断灭空,不能见法身。
  所以佛谓须菩提,莫作如是见解,谓如来不须要具足三十二相庄严色身,就可以得菩提,佛是为免须菩提闻上来不能着色声之有,便转而着空。其实着空比著有更不堪,故经云:‘宁著有如须弥山,莫着空如芥子许。’著有之人,虽不能了生死,但还会修福,得人天果报,着空之人,福慧不修,连人天果报也失,更何况得出世三乘的圣果。
  若如来不修三十二相,得菩提时,一个相好也无,一如平常的凡夫,那又有谁尊重如来?
  娑婆世界的人,以三十二相为最高圆满,所以如来在娑婆世界,以三十二相庄严成佛,在华藏世界,世尊则以微尘相海庄严报身成佛,是故如来是具足一切相好才得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提醒世人莫作是见解,如来不以具足相好的色身而得菩提。
  就是悟道的祖师,也有相好:六祖的掌纹有个佛字;马祖牛行虎视,舌长过鼻;五祖三十二相只欠七相;清凉国师有四十齿;虚云老和尚常年不流汗,身无垢秽。如来因中,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然后才得菩提。
  所以修行,不能著有,亦不能着空,例如拜佛,不能著有拜佛之相,但完全不拜佛便是着空,拜佛而不执着拜佛,‘色即是空’,才可以悟道,若执着不拜佛而可以悟道者,那么石头可以悟道,虚空亦可以悟道。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凡夫修行,重知见,知见不正,不能发菩提心,知见正,一刹那间发菩提心,知见要与菩提心相应,菩提心性空,故一切法不恒住世间;菩提心从缘而起,故一切法不会断灭;如是诸法不常不断,故诫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菩提心内,具足恒河沙称性功德,用之不乏,取之不尽。六祖听五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云:‘何其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六度万行,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发菩提心后,从性起修,万行齐修,万德齐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慈悲喜舍,庄严菩提心,是故发菩提心之人,于法不说断灭相。
  学道之人,不应著有,亦不应着空,中道现前亦不应着,若着中道,便是法爱,应无住而住,住于菩提心。
  以色见声求,落于常见,不以具足相得菩提,属于断见,断见是拨无因果,常见落于生死,故修行应离断常二见。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菩萨有四种:
  1、藏教菩萨——以生灭心修生灭六度,是谓事六度,此文中所说者是也。
  2、通教菩萨——以无生灭心修六度,是谓理六度。
  3、别教菩萨——万行齐修,是无量六度。
  4、圆教菩萨——事理圆融,一即一切,是无作六度。
  此段文所说的,是初发心的众生,有幸远离断常二见,可是滞于事相修行,以生灭心修六波罗蜜,但全回向众生,所以亦称为菩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