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判教观

我的判教观 济 群 内容提要: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

我的判教观  

济 群

   内容提要: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
   这一定位,主要是基于对佛教健康发展的思考。从教界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基础薄弱、修学无序的问题。有鉴于此,我觉得,佛教的未来发展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着重共同的基础建设;其次,强调解脱的核心地位;第三,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第四,规范净宗的方便之道。倘大众于此达成共识,励力而为,必能扭转当前教界的诸多问题,令正法久住于世。

   我所谈的,并不是传统的判教问题,而是对佛法修学所做的整体思考。事实上,这一想法已酝酿多年,虽未成文,但对我近年弘法重点的调整有极大影响。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品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普遍的盲目消费。同样的盲从,还出现在佛教这个业已国际化的“信仰市场”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网络世界的普及,一时间,我们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学佛便利。足不出户,即可聆听海内外高僧大德的开示;点击鼠标,即可遍览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语系的典籍。于是乎,许多学人都有条件涉猎种种教法,接触各个法门。
   在如此众多的声音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又以什么作为抉择标准?没有相应的信仰素质,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结果自然是跟着感觉走,或来者不拒,或偏执一端;或上下求索,或固步自封。无论那种方式,仍是和凡夫心而非正法相应,这就导致信仰的盲目和混乱。
   更何况,各宗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弘扬的方便,都会立足自宗并强调其殊胜性。当这种方便被无限的扩展后,便会导致自宗的优越感,偏激者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比如部分南传学者不承认大乘是佛说,以解脱为唯一目标;不少汉传行人则轻视声闻教法,以此为不究竟的,不屑修学;至于藏传信徒,多奉金刚乘为至尊,并发展为无限的优越感。这就使得不同语系的佛教各自为政,甚至出现形同水火的极端局面。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当我们有机会迅速接触三大语系的佛教时,这种冲突显得尤为突出。
   即使选择一个宗派后,也难以短时间内把握其要领、次第和操作方法。我们面对的传统宗派,或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如天台、华严、唯识等,不少人穷毕生精力苦读参研,仍感学海无涯,不着边际。另一方面,有些宗派在传承过程中简之又简,如净宗几乎只提倡一句佛号,禅宗几乎仅强调一句话头。简单固然不是问题,但这种简单若无相应理论认知为背景,便易流于肤浅和庸俗。对学人来说,入门似乎不难,可最初的新鲜过去之后,修行仍是难有着落。就像目标太小的靶心,没有相当功力,是难以准确击中的。
   我觉得,以上问题的共同点都在于,从某个局部而非佛法修学的整体来认识。只见局部,故不知之前缺失了什么,之后又走向哪里。这就有必要探讨佛法共同的建立基础,抉择普遍的深浅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权实成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各个宗派及法门给予准确定位,使学人能依此对照,明白自己是在修学过程的哪个环节。
   佛教虽宗派众多,但都是建立于解脱道或菩萨道的基础上。换言之,一切法门都是导向解脱或成就菩提的修行。回归到这个原点来看,我觉得,整个佛法修学大体可归为四个层次:一是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为基础之道;二是三乘教法的核心目标,为核心之道;三是圆满生命品质的不共教法,为圆满之道;四是在个人努力的前提下积极参保,为方便之道。

一、佛法的基础之道

   所谓基础之道,在传统佛法的结构中,大致属于人天乘的范畴,主要修学内容为皈依三宝、正确发心、深信业果和严持律仪。
   首先是皈依三宝。皈依,是选择佛、法、僧三宝为究竟依怙。这是人生最为重大的选择,比起我们对家庭、事业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这是关系到未来生命的走向和归属。皈依时的宣誓,象征学佛的开始,更象征我们对这种选择所作的确认。这是一条以佛陀为榜样,以佛法为依归,以僧宝为导师的人生道路;也是一条以皈依三宝为起点,以自身成就三宝品质为终点的修行道路。
   皈依是信仰的基础。因为皈依,我们才能遵循佛陀指引的解脱和菩提之道修行,才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状态中脱离,开展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所以藏传佛教在修任何一个法门之前,首先要修习皈依。缺失这一基础,所有修学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短期见效,也注定不会长久。
   其次是正确发心。发心,是皈依后对学佛目标的确立。我们必须清楚,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现世福报,还是解脱轮回,或是成就菩提?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所作努力才能行之有效,才能与目标直接挂钩。
   发心也包含修行过程中的用心问题。凡夫有种种心念,不同心念,将发展出不同的人生结果。当我们确定人生目标后,头等大事,就是发展与之相应的心行。如果选择贪嗔痴的相续,结果必然是发展轮回,成就轮回。如果我们希望超越轮回,就应选择与解脱或无上菩提相应的心理,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也是一切修行的必备前提。没有出离心,解脱只是自欺欺人;没有菩提心,成佛只是一句空话。
   第三是深信业果。缘起因果的理论,代表佛法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学佛是要解决人生存在的问题,这就必须了解有情生命的发展规律。佛教所讲的六道轮回,正是代表生命开展的六种形态。这些生命形态的建立,根源其实都在于心念。由不同心念的发展,形成不同的心态、性格、人格,乃至不同的生命形态。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往往有着与职业相关的气质和习惯,并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之所以这样,正是他们长期经营某个职业的结果。在经营过程中,不仅成就了外在事业,同时也由心念串习造就了相应的人格特征。
   所以说,心念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生命形态。我们时时都在起心动念,念起念落间,就在建立不同的生命程序,建立不同的轮回因果。了解缘起因果的原理,就能帮助我们抉择生命方向。我们选择解脱,就要从解脱之因努力,这是迈向解脱必不可少的重要认知。
   深信业果,也是止恶行善的前提。因为相信有善有恶,相信善有乐报,恶有苦报,我们自然会因趋乐避苦而作出正确选择,这是解脱的基础和保障。之所以是基础,因为所有修行皆从止恶行善开始。之所以是保障,因为止恶行善方能感得人身,而人身才是堪为修行的法器,是出离六道的唯一机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