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烟雨过江南——之问法西园寺

一肩烟雨过江南 ——之问法西园寺 采访:张菁 一肩烟雨过江南,法雨缤纷。其间种种,说不

一肩烟雨过江南   

——之问法西园寺

采访:张菁

  一肩烟雨过江南,法雨缤纷。其间种种,说不尽。
   恰在苏州烟雨地逢着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以讲《普贤菩萨行愿品》而闻名佛教界的济群法师,心中有些疑问未解,加之法师也曾来京,与老舍茶馆有一茶之缘,所以在寺中颇叨扰了几日。以下就是这几日中向法师问来的法,问的未免粗浅,但答之精当,本刊将分几期连载。诸君,笔虽粗劣然律师妙语,座上檀香,台前新茶,窗外细雨,也引人入胜哉,且读。

篇一、茶瓯香中细说茶禅一味,菩萨座下详解菩提次第

   回前墨:
   江南山水珍如寄,山温也,水软也,戒幢戒寺庄严也。台上岩茶香几许,直教万里赐紫衣,律师威仪,只是人间不留痕,西子湖外又飞锡。
   初次造访法师的茶寮,外面照旧是阴雨,窗外一丛竹,唉唉,江南烟雨。法师坐在茶台前亲自开泡“大红袍”,水声茶香中为我们一行人答疑解惑。

  本报记者: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茶禅一味”这句话的?
   济群法师:茶禅一味,从字面上来说,是茶和禅的结合。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喝茶契入禅,如赵州的“吃茶去”,就是通过茶来契入禅。但赵州的“吃茶去”,重点在于禅,不在于茶。许多人都在说“茶禅一味”,其实,茶是茶,禅是什么却是不知道的,多半只是一些相似禅。所谓相似禅,就是人们想象中的禅,比如宁静、淡泊、空灵,这些类似于禅的内涵,但仅仅是相似而已。禅的实质是什么?其实并不知道。就像我们远远看到一点烟,就说:那是火!但火是什么,却不知道。
   另一方面,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是对有禅的人而言。若是具备禅的体认,喝茶时自然会有禅。其实,不止是喝茶,因为禅是无所不在的,不一定要通过喝茶这种形式才能体味禅。
   当然,喝茶这种形式,的确能营造一个契入禅的氛围和手段。但若执著于茶的色、香、味,那和禅又是两码事了。

  本报记者: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们不幸福,想请您跟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济群法师: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等。事实上,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感觉。当然,外在条件也是激发幸福感的助缘,但关键是在心灵而非物质。若一味外在条件,以为得到某些东西就能幸福,无疑是本末倒置。
   我们不仅要对幸福的内涵有正确认识,还应以正当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在不断长养心灵的负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坏了。须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是这一基础被破坏,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了。

  本报记者: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当我感到幸福时,心里往往患得患失,怕这种幸福的感觉会很快过去,那么我们其实不应该追求幸福的感觉是吗?
   济群法师:也不是说不追求幸福。刚才讲到,幸福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若是我们既在乎它,又觉得抓不住它,自然会患得患失。如果我们非常清楚幸福是什么,又有信心获得它,就不会感到害怕了。所以,我们要培养把握幸福的能力。

  本报记者:我觉得幸福的感觉和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喝到一泡茶也会感觉到幸福,但这种幸福比较短暂,也比较表层。再比如说今年春节我在一个寺庙里过春节,三十晚上跟大家一起包饺子,但是我们一同包饺子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第二天吃过饺子,大家又都走散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重现了,这些人不可能再一次在这里,再同样的包饺子了。所以我觉得这种幸福是不可重复的,很短暂,也很遗憾。
   济群法师:那你觉得这帮人不要散掉,天天都在那里一直包饺子,你会觉得幸福吗?
   本报记者(笑):也不幸福。
   济群法师:这就对了。所以说,幸福是由一定的心理期待为前提,当这种期待获得满足和平衡时,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但幸福也要“中道”,就像吃饭,饿的时候,吃的恰到好处也会觉得幸福。但一过量,马上又会不舒服。朋友团聚也是一样,许久不见,在一起不亦乐乎。但三天一过,可能就厌倦了,甚至想躲开图个清静。
   任何感觉都是不稳定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心念无常”,所以我们不应执著,否则就会感到挫折。当然,幸福是缘起法,虽然无常,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我们不断创造幸福的因缘,培养善的、和谐的心理力量,同时,消除障碍幸福的各种因素,便能保有相对稳定的幸福。

  本报记者:因为在戒幢律寺,还有一些戒律方面的问题想请教您。很多人想了解在家菩萨戒和西园寺现在每逢双月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济群法师:现在,多数受菩萨戒的人,仅仅是完成了一种仪式,并不具备相应内涵。因为菩萨戒的根本是菩提心,许多人虽然受了菩萨戒,却不知菩提心为何,更谈不上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缺乏菩提心,也就失去了菩萨戒之本。另一方面,菩萨的品质,就是慈悲和智慧。如果不能发起菩提心,不曾修习慈悲,就根本算不上合格的菩萨。有鉴于此,我从前几年开始大力推广菩提心教法,并出版《认识菩提心》一书,对菩提心的内涵及修习有较为完整的介绍。


篇二:凡圣不二 念念缘心,古今无差 愿愿相继

   回前墨:
   紫藤香绕菩提花,慈悲喜舍一茎发。
   取经西园实无取,愿将茶心奉尘刹。

   本报记者:听说西园寺现在正在定期开展为在家居士受持一日“八关斋戒”注①的活动,能不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是什么?
   济群法师:“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在家居士虽不能像出家众那样过着清净的生活,但既然学佛,终是要以出离轮回、走向解脱为目标。如果仅仅受持五戒,只能成就人天果报,而不能成就出世的解脱。若想成就解脱,就必须发出离心,并受持与此相应的戒条。所以,佛陀为在家居士慈悲开设了八关斋戒,其内容接近于沙弥戒,受持时间为一天一夜,使在家佛子能藉此体验出家生活,种下出世解脱之因。
   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工作压力普遍很重,各种诱惑也非常多,若能每月定期抽出时间在寺院过一天清净生活,对心灵净化大有裨益。西园寺定期举行八关斋戒,目前是每两个月一次,苏州及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有很多信徒前来参加,在这里过一天一夜的清净生活。因寺院条件所限,苏州本地信众当天回家,外地信众经提前联系可留在寺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