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菩提心(9)

慈悲心的修习,一方面是在座上观想。按藏传佛教的要求,必须每日三次修习菩提心仪规。修习仪规和观想的目的,都是为了长养这一心行。我们每观想一次,慈悲的力量就在思维中得到一次强化。在佛教修行中,特别强调运

   慈悲心的修习,一方面是在座上观想。按藏传佛教的要求,必须每日三次修习菩提心仪规。修习仪规和观想的目的,都是为了长养这一心行。我们每观想一次,慈悲的力量就在思维中得到一次强化。在佛教修行中,特别强调运用观想力来转换心念。这是因为,修行所成就的并非客观结果。如果我们要办所学校,那么客观上的一所学校就是目标所在。但修行成果主要体现于内在的转换,其关键在于心行的运作。每天不断地观想,正是转换心行的必要过程。依唯识原理而言,也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过程。假如我们刚在座上修习了慈悲观,再看到一个原本讨厌的人,也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厌恶之心。即使没能很好地控制心念,事后也较容易意识到这一错误,并因此感到惭愧。所以,座上修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检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座上修习慈悲观和菩提心仪轨的同时,还应在生活中不断运用和调整。正如钻木取火那样,需要两块木头持续摩擦,才能碰撞出慈悲和智慧的火花。
   修学佛法,最高成就正是菩提心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如果说只修一法就能使我们成佛,那一定非慈悲莫属。正如《华严经》所说:“虚空尚可量,菩提心难知,所以不可量,大慈无量故。”或许有人会问,佛果的成就不是悲和智的成就吗?为何只修慈悲也能成就?这是因为,圆满的慈悲必然包含了智慧。若无空性慧为基础,慈悲亦无法达致究竟的圆满,无法摆脱凡夫心的杂染,充其量也只是有漏、有限的世间善行。长期以来,对菩提心的弘扬往往侧重于利他,未曾强调智慧和慈悲的关系。事实上,修习慈悲同样离不开般若智慧的指导。倘若有悲无智,难免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应当同时长养自身的慈悲和智慧,不可有丝毫偏废。
   有了慈悲之后,应进而生起增上利乐之心,即强烈的利他心。这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引导力量,也是发起菩提心的殊胜因缘。

   2、自他相换法
   除“修心七要”外,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也是修习菩提心的重要教授。从理论上说,“自他相换法”非常具有说服力。凡夫的特点是什么?正是爱执自我,舍弃众生,处处替自己着想,对他人漠不关心。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并在无尽生命延续中得到不断的滋养和扩张。因此,这种执著几乎贯穿着一切心行,使我们滞留于凡夫境地不能超越。而我执又源自于无明,两者是构成凡夫人格的基本力量。
   尽管在我们生命的某个层面,与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但我们的确还是凡夫,原因何在?正是由于这两种力量所致。一旦打破无明和我执,我们就不再是凡夫了。所有烦恼和恶业的生起,亦是源于无明和我执。我执处处替我们包装,替我们维护自身利益,想方设法地逃避一切于己不利之事。杀盗淫妄,哪一样不是因为我的贪、我的嗔、我的痴呢?我们所以纠缠于贪、嗔、痴行为中,无非是寻求快乐,绝不是为了制造痛苦。但最终结果,却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果。所以说,我执乃一切衰损之门。
   那么,我们所建构并执著的“我”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说到所执时,首先会涉及能执,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行为。但意识所执著的这一切,不论是思维的部分,还是身体的部分,皆虚幻无常,无法从中找到固定的实质。生命的立足点何在?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何在?我们所执著的财富、家庭、事业都是暂时的,都处于动荡变化中。生命真正的立足点,一定不是我们意识所执著的,以“我”或“非我”皆不足以概括。可以肯定的是,意识所设定的一切自我,绝对是错误的。可这种错误的设定,无始以来却成为一切痛苦之源。我们设定了一个不稳定的对象,但作为自我来说,却要竭力维护这个不稳定。将不稳定当作稳定来维护,又是何其辛苦?可叹的是,我们始终都纠缠在这场毫无意义的奋斗中,几乎无人例外。修学佛法,首要目的便是摧毁我执。阿罗汉正是因为超越我执,方能证得涅槃、断除烦恼。
   “自他相换法”的修行,虽是从凡夫心着手,但必须具备一个认识的前提,那就是深切意识到“我执乃一切衰损之门,利他为一切功德之本”。这两句话极为重要,诸佛菩萨之所以能解脱生死,成就无量功德,正是因为所思所行皆从利他出发。
   利他,似乎很平常,不少人都在做利他之事,包括许多没有学佛的人。但利他究竟到达什么程度?如果以一百分来衡量利他的纯度,诸佛菩萨的纯度是一百,而凡夫利他的纯度至多只有几十乃至几分,除此而外,还杂夹着贪心、我执、我慢等种种烦恼心行。作为凡夫来说,即使在利他时,生起的利他心,往往还比不上其中夹杂的我执及对功德的贪著。
   最单纯的利他,才是最彻底的慈悲。其标准有二,一是达到三轮体空的程度,一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要做到这两点,必须深刻认识到执我的过患。我执不仅力量强大,且善于伪装。无论我们做什么,哪怕是最自私的事,往往也能找到体面的借口,这正是我执的厉害之处。我们不妨自我反省一下,然后再观察一下他人,会发现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能找到理由。做好事有理由,做坏事也有理由;有说得出口的理由,还有说不出口的理由;有应付他人的理由,有安慰自己的理由。所以,我们要善于揭穿自我的真面目。事实上,揭穿自我的把戏和阴谋,就象揭开自己见不得人的伤疤,痛苦是必然的。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果断地下手,否则仍会一如既往地被我执指使,一如既往地流转生死。
   利他不仅能成就慈悲的品行,同时也是打破我执的过程。如果我执还很强烈,一定无法纯粹地利他。当我们发心利他时,首先表示反对的一定是我执;当我们想着利乐一切众生时,首先制造阻碍的必定还是我执。这也从反面证明,利他是摧毁我执的有力武器。
   充分认识到执我过患和利他功德之后,就有资格修习自他相换法了。将爱著自己、保护自己、处处设法利益自己的心态,转而去利益众生;将舍弃众生、对众生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而用于自己身上,这就是自他相换法的运作方式。如果我们能对有情生起利益自己那样的利乐之心,菩提心的种子就开始萌芽了。再进一步,是对所有众生平等相待,没有丝毫亲疏之别,使利他心普及于一切。自他相换法的修行,是引发菩提心的极为殊胜的方便。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必定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3、十种因缘
   汉地关于菩提心的教法,最突出也是流传最广泛的,当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其中谈到菩提心的八相,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发心很难立刻到位,这就需要时时鉴别自己的发心是否正确,究竟是邪是正,是真是伪,是大是小,是偏是圆?每一种都有相应的标准,使我们可以对号入座,审视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进行调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