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阅经, 若欲作法师, 为众宣扬, 当先阅经文, 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 见解过人, 罔不徒劳心力, 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 必须至诚恳切, 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 凝定身心, 然后拜佛朗诵, 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 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 如对圣容, 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 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 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 利根之人, 便能悟二空理, 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 亦可以消除业障, 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 即能明心见性, 即指如此看耳, 故名曰但。能如此看, 诸大乘经, 皆能明心见性, 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 此一句是甚么义, 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 圆悟经旨, 因兹业障消灭, 福慧增崇乎。(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问:昔承慈示阅经之法, 谓须端身正坐, 如对圣容, 亲聆圆音, 不敢萌一念懈怠, 起一念分别, 从首至尾, 一直阅去, 无论若文若义, 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 利根之人, 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 即根器钝劣, 亦可消除业障, 增长福慧。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 此一段是甚么义, 全属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 岂能冥符佛意, 圆悟经旨, 因兹业障消灭, 福慧增长乎。弟子似觉此段训示, 为阅经无上妙法。但所谓不起分别, 若文若义, 一概不加理会, 是否但以竭诚尽敬, 将文字认得明白, 音读念得圆熟, 如老太婆念经之模样乎。以前弟子颇虑, 照不分别不加理会文义阅法, 或至难能心得, 不生法喜。故每读阿弥陀经, 普贤行愿品, 即口诵心维极乐庄严, 普贤慈悲萦回胸臆, 法喜盎然。继思如此读法, 未免落于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窠臼, 纵使微有所得, 譬如四大海水, 澎湃汪洋, 以手掬之, 反只涓滴。正如师训所谓岂能冥符佛意, 圆悟经旨乎。 答:文义明显者, 何妨了了。但不特生心动念理会耳。非并读而了了亦不可也。 问:又见一僧, 识字不解意, 乃持诵法华, 而欢喜之情, 溢于眉宇, 可知能生法喜, 与不生法喜, 非专关于文义之洞解与否。果能以恭敬心, 慈悲心, 不起分别心, 不理会文义心, 蓦直读去, 自然获受实益, 增长法喜。意拟今后照此读法, 回向菩提, 未知于师训原旨, 有无违异否。 答:世间聪明人, 多是心常理会。于义理则可得。于法喜则难得也。 问:又读与诵, 功德孰大。 答:孔子读易, 韦编三绝, 读益为大。否则孔子何得如此劳劳翻阅也。韦编三绝者, 木板或竹简之皮绳, 已断过三次。其翻阅之数, 则不胜其多也。(三编·答念佛居士问 周孟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