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4(3)

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觉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宁静的人生,到处都可获得平安。 有时候,或许你会觉得坐在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是;或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

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觉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宁静的人生,到处都可获得平安。

有时候,或许你会觉得坐在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是;或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一个人内心如果能够宁静,即是所谓的‘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宁静能使你心安,心安则使你的嗔恨心隐伏不起,内心平静,则待人处事永远祥和,争执的弊端永远不起,所以,我说宁静代表平安。

四.从信仰中发掘能源

前几年世界的经济危机,曾带给世人一阵不安与骚动,为什么呢?因为能源缺乏,汽油涨价了,汽车不能常出去跑,电灯不能随便开用,冷气必须尽量节省,钢筋水泥,一切物质都供应不上。物质文明这么发达的二十世纪,居然会产生能源缺乏的危机,可见科学与物质文明的效用是有限制的。然而,我们心里的能源,则没有缺乏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限的宝藏,人人都可以自由去开采,那么要如何才能开采自己内心的能源呢?我认为,应该用‘信仰’来开采。

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充实,他看这个世界,到处一切祥和;可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心灵的皈依处,他感到这个世界很贫乏,甚至会觉得人很空虚。有信仰的人生是美满的,可是,信仰与能源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下用三点说明:

(一)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最近报纸上曾刊载一则消息说:探测队在高雄外海,已经发掘到海底有油气,据说高雄外海的海底可能有油矿。此外,在宜兰附近的地下能源也正准备开发。由此可见,世人对于海底的能源与宝藏极为重视。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如大海的智慧宝藏,深邃广阔。据报上消息,高雄外海海底的宝藏,价值约新台币二百亿元。这个数目虽然很多,但是这还是一个可说的数字。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智慧能源,如被发掘出来,岂只是二百亿元新台币的价值?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就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了,由此可知,智慧的拥有不是物质上的财宝所能比拟,而这个智慧的大海,则必须用‘信仰’来发掘的,所以说‘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二)信仰可以发掘慧山的能源

智如海,慧如山,能源在那里?在深邃的海底;能源在那里?在高耸的山上。有人说,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为什么称台湾为‘宝岛’呢?一般人只以为台湾‘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其实,台湾的可贵处并不只此,台湾的山脉连绵,那里有无限的宝藏;台湾的山林苍翠,那是台湾的生命线。如果将台湾山脉里所蕴藏的资源,全部开采出来,不要说现在的一千六百多万人口,即使再多,一样可以生活丰富,精神愉快。

蒋院长主张要‘上山下海’。为什么?因为山上有能源,海底也有能源。我们除了要入海去发掘能源之外,还要登山去开采慧山上的能源。登山固然艰难、危险,但是却能从那儿得到很多益处。翻开历史,多少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到山里去潜修?为什么不到交通方便、物质丰富的都市去?因为山里面所拥有的比都市的物质更‘丰富’。

喜欢登山的张培耕先生曾说过:‘登过山的人,与久住城市的人,有些看法往往不一样,登过山的人,他有广大的天地,心胸开阔,对人间的是非往往能坦然视之。’

往圣先贤高僧大德,入山隐居修行,往往一住就是几十年,我希望同学们到佛光山来求学,也要立下志愿,多少年不下山,多少年不出山门,等到有朝一日学有所成时,再深入社会去弘法度众。唯有如此,才能觅得丰富的宝藏,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在山上开采智慧的能源。

(三)信仰可以开采佛性的能源

信仰有什么用呢?信仰可以净化我们的身心,可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可以升华我们的人格,可以做我们生活的指标,除此以外,信仰还可以发掘我们佛性的能源。‘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么?是成佛的‘能’。这个‘能’比原子能更可贵,原子能固然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但是相反的,它也可以用来残杀斗争,破坏人类,可见世间上的东西是有利必有弊的。唯有佛性的能源,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那么,佛性要如何去发掘呢?俗语有云:‘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佛性能源的开采别人不能代替你,唯有靠自己用心去开采发掘。要使佛性显发出来,则读书求佛法要认真,诵经礼佛要虔诚,如同开山一样,要一铲一铲的挖,一锄一锄的掘,经过一番血汗辛劳,自然成功的果实就能展现在眼前。

各位来到这里,每个人必须立志做发掘自己佛性能源的工程师,只是这种工程比一般的修桥铺路、建造房屋更不容易,希望大家好自为之。

五.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诸位离乡背景,割爱辞亲,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环境,聚集到这里来,大家一齐过团体的生活,在这个团体里面,如果没有合群的性格,便不能体会团体的乐趣。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他虽然处在团体里面,可是他却很孤独,不论什么事情,他都不关心;不论什么好事,他都不中意。这种冷漠的人,在团体里面,可说是残忍的根苗。现在的教育,有所谓‘德、智、体、群’四育,其中的一项‘群育’,在现代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团体里不能没有合群的习惯与德行。下面我举出三点加以分析:

(一)人不能离群索居

《维摩经》上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佛道,尤其对于与我们思想、意志、立场不一样的人,也要容忍他,并且要有殊途同归,并肩合作的气度。对于与我们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应该感谢他。佛法说这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世界既然是千万众生共同的世界,我们又何必要离群索居,单独生存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