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 2(2)

那也不坏,但是不如我这里耕田播种,筛谷作米,让大家都有饭吃。’ 云水僧心想:禅师怎么不看经、不禅坐,而从事一些芝麻琐碎的工作呢?于是问道: ‘ 和尚 !您既不从事研究教化工作,那么您自身如何出三界?又如
那也不坏,但是不如我这里耕田播种,筛谷作米,让大家都有饭吃。’

云水僧心想:禅师怎么不看经、不禅坐,而从事一些芝麻琐碎的工作呢?于是问道:

和尚!您既不从事研究教化工作,那么您自身如何出三界?又如何去救度众生呢?’

洞察敏锐的桂琛禅师,机锋相对地回答说:

你所谓的三界究竟是什么东西?’

禅师是住三界之中,照样吃饭睡觉,而不被三界的物欲所染。是住而不住,不住而生其心的当下肯定,自然非云水僧心外别求出离三界的见地所能匹俦。

六祖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在遐远,佛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禅门里以日常生活的作务中为因缘,而悟道的例子甚多。譬如六祖慧能本身,也是在碓米房中,悟出无念、无相、无住的道理。赵州从谂禅师,参南泉普愿时,曾经担任火头的工作数年,料理大众的饮食。有一天,大众都到菜园工作的时候,突然间听到厨房传来赵州禅师的喊叫声:‘失火了!失火了!’大众紧急地赶到现场,却看到赵州紧闭门牖,任大家如何劝诱,也不出来。正在危急万分的时候,南泉禅师赶到,从窗口递进一把钥匙给赵州,赵州才开门让大众进来,把火扑灭。这则公案是说:吾人内心的无明烦恼的火焰,不是外来的清水可以扑灭的,而是以内在觉悟的力量,才能够熄灭的。

对禅师们来说,禅活生生地充塞于宇宙之间,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就是日常茶饭、如厕沐浴,无一不是般若和禅定的风光。

(2)提起疑情棒喝见性

我们对于一种宗教,希望从它获得一些启示或助益,最基本的态度是要对它起信仰,因此许多的宗教都强调信仰,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说:‘信仰上帝,就能得救。’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注重信心的培养,有了信心,才能深入佛法的大海;有了信心,才能长养求道的根苗。但是佛教不同于其他的宗教,除了重视信心的培养之外,更注意疑问的提起。

平常我们称赞某人很有学问,其实‘学问’就是学习发问的意思。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哲学上不少崇高的思想,都是从我们平时引以为常的事物之中产生疑问而发展形成的。譬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引起疑问,因此发现地心引力的道理;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气,掀开了水壶的盖子,迷惑不解,努力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佛陀未出家前,出游四门,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现象,促使他开始探讨痛苦的来源,终于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为宇宙带来了无限的光明。疑问是发明的原动力,真理是不怕探讨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对于事事物物,不懂得去发掘问题,启发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力,充其量也不过和其他动物一样,行尸走肉而已。古人说:‘为学,则不当疑处应疑;做人,则当疑处不疑。’疑问如同撞钟一样,力道越大,声音越响;疑问越深,答案越精辟,因此佛教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们如果对生命的意义,希望有深一层的了解,就必须培养提出疑问的认识。而禅宗的公案对答、参话头的方法,正是提起疑情最高度的表现。

有一位云水僧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禅师招手叫这位云水僧靠近身边来,然后出其不意地以手打他的耳光说:

六耳不同谋。’

所谓‘祖师西来意’,是说初祖菩提达摩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了中国,究竟传来什么的佛法,也就是说佛法的奥义、禅的真髓究竟是什么呢?禅的意思是说佛法的妙意,如同三个人交头接耳商策事情,消息已经不迳而走,宣泄无遗。也就是说佛法的大意书在人人脚下、日用之中,而对方愚痴不明,还追问不舍,难怪要挨打了。禅宗在疑问对答之中,找到了解答,语录问答的方法,遂成为禅宗特有的入道法门。在禅宗,有时候不近情理的打骂喝斥,也是接机的重要方法。譬如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就是以无理的来对待有理,以棒喝去除我们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妄执、我见,以显现清净无染的本性。因此禅的教学法,有时看似混乱,但是混乱中有哲理;有时视如矛盾,但是矛盾中有统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