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见如未见是正见(文白对照)

印光大师,境界

                      印光大师:见如未见是正见(文白对照)

 

译文

   所说的深信,不必在境界上求感通,应当在往生西方上做认定。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一番三宝加被的深恩啊。钟英过去世的善根固然很深,但正智不开。半夜念佛时,见到一位金甲神,因为怕是魔来考验,就不敢再念了。怎么会无知到这种地步!凡是念佛的人,只要求能够至诚恳切,一心正念南无阿弥陀佛。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这件事情。因为心如果归至于一句佛号上,见到佛以及见到各种境界,都不会虚妄、错误的生欢喜心。如果得到很小的利益就觉得满足,便会退失道心。见不到佛,见不到境界,也毫不会有所损失。心没有归至一处,就急着见佛见境界,别说所见到的是魔境界,即使真是佛境界,因为心生欢喜,就会受到损害(意思就是说生欢喜而退失道心),而不容易再得到利益了。应当专注恳切于至诚的念佛,不要存有见佛见境界的想法。

   倘若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佛像及菩萨和种种天人等圣像,只要心存正念,不要有对于这个境界产生贪爱之心,要明白所现出的像,是依着自己的清静心所变现的。虽然历历分明地显现在眼前,但决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是因为心清净而显现出景象。好比水清净,月亮的影子就会出现在水中,丝毫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完全不生夸耀欢喜的心,反而更加专一自己的念佛之心,认真念佛。能这样,别说是佛境界现前有利益,即使是魔境界出现了也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不贪爱的原故,心就能归于一句佛号。佛出现,心就更加清净了。魔出现,心因为清净而不贪爱,魔也就没有办法什么干扰。心就更加清净了,道业自然长进。

   现在,偶然见到些境界就生害怕之心,而不敢念佛,这种想法已经失去了正知见。幸好不是魔,如果是魔,由于不敢念佛的缘故,再加上心中害怕,魔就可以进入心灵深处,让人招魔而引发神经病,丧失正知见。怎么不知好歹到这个程度呢!怕是魔出现,正应该认真恳切地念佛,那个魔自然就没有法子能够呆下去了。就象光明出现,黑暗自然消失。正显现邪自然消灭。怎么能怕魔出现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如果真是魔,那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给魔了。自己对治的方法全部都不用,任凭魔来扰乱。可悲啊!

   念佛偶尔会生起悲痛的心情,也是好现象。然而不能专门地想要得到这样的想法。如果常常有这样的悲痛想法,那必定会着魔,而终至不可救药。应该使自己的心象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东西。用这样的清净心来念佛,自然不会有任何境界。即使有魔境,我用这象虚空一样的清静心,不生任何害怕的念佛,魔必然自己就消失了。现在恐怕是魔而不敢念佛,譬如怕强盗来抢劫,自己先将家中的护卫调到远处去,不让他们在家呆着。这样就是地替强盗做保护工作,让他们无所顾忌,大肆抢劫家里所有的值钱东西了。怎么能愚痴到这个地步呢!

 

原文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上求感通,当在往生西方上做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著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文钞》之《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