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人间佛教的蓝图(2)

一、伦理观(居家之道) 伦理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之间的秩序与家庭的和

一、伦理观(居家之道)

伦理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之间的秩序与家庭的和谐。过去政府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特别提倡科学、民 主、伦理,可见伦理在中华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以寺院的出家僧侣为主,致使一般人以为佛教只重出世思想,忽略对居家生活的关心。其实佛教是僧俗四众所共有,也重视家庭伦理,例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家人眷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对于资生日用要「有无相通,无得贪惜」;甚至平日相处要「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从这些话就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化实在是深具人间的性格与生活的力用。

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孝顺则是人伦之始,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伦眷属关系当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佛教认为,孝顺父母,报答亲恩,这是上报「四重恩」之一;反之,弑父弑母,则是不通忏悔的「五逆大罪」。《观无量寿经》更将孝顺父母列为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

过去儒家主张:生养死葬、晨昏定省、和颜悦色、恭敬柔顺,此乃人子孝亲之道;佛教也说「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五分律》),又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麤言两舌」(《杂阿含经》)。但是,佛教更进一步认为:「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他把孝顺分为三等:「生养死葬」,只是小孝;「荣亲耀祖」,是乃中孝;「导亲脱苦」,才是大孝。因此在《本事经》及《佛说孝子经》中一致说道: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也就是说:父母若无信,则使起信心;父母若无戒,使住于禁戒;父母性悭吝,则使开智能,为子能如是,始足报亲德。(《毗奈耶律》)

佛教的孝亲思想超越一般世俗的小孝,但是过去一般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此来批评僧侣披剃舍俗,割爱辞亲,是为大不孝。其实翻开佛教的经典,从佛陀「为父担棺」(《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为母说法」(《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不但克尽人子之道,成为孝亲的典范,甚至在《贤愚经》及《睒子经》都说: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此外,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幽冥之苦(《盂兰盆经》);舍利弗入灭前,特地返回故乡,向母辞别,以报亲恩(《贤愚经》);明朝蕅益大师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寿(《蕅益大师传》);民国的虚云和尚,三年朝礼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虚云和尚年谱》)。乃至道明织蒲供母、师备悟道报父、道丕诚感父骨、宗颐念佛度母(《缁门崇行录》)等等,都说明出家人虽然在人伦关系上有了不同的内容,但并未放弃孝养父母的人子之道,因此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感人事迹。例如惠心沙弥之母,勉其用功道业,不以皇帝赏赐为荣,不以母亲一人为念;洞山良价以〈辞北堂书〉表明志在求道的决心,其母虽然「日夜常洒悲泪」,仍抑制爱子之情,回书勉励其修道证果,尤其感人肺腑。

佛教对孝道的提倡,不但把「孝顺父母」与「供养沙门、尊重梵行」,同样列为「人法」(《摩诃僧只律》),尤其《心地观经》更说:「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如是报父母恩。」甚至《父母恩重难报经》认为:「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在一般社会上,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人伦关系;佛门里,僧团也有师徒与师兄弟的关系。《四分律》说:「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看;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太平御览》云:「师者,发蒙之基,学者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忠心经》云:「道成乃知师恩。」佛教里,师徒之间的情谊有时更甚于世间的亲情,如晋朝昙印罹病危笃,弟子法旷七日七夜为其虔诚礼忏(《西天目祖山志》);元朝印简遇兵难,犹一如平常事奉其师中观沼公,深受元兵敬重(《佛祖历代通载》);布毛侍者依止鸟窠禅师十六年方受点拨,了悟自家面目(《景德传灯录》);宋朝怀志谨遵老师真净克文的遗训,坚拒住持领众,抛名利于脑后(《五灯会元》)。

此外,也有的师徒之间教学相长、互为师表,例如道真长老接受作住持的徒弟之命令为客人倒茶、切水果,却甘之如饴;如果今日社会大众都能学习道真长老这种「老做小」的精神,必能消除许多「老少问题」与「代沟问题」。

世间上一切事都是靠因缘和合而存在,缘聚则有,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心地观经》说「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堂上双亲健在,是人间最幸福的事,因此为人子女,当父母健在时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孝顺父母是人子之道,人而不孝,何以为人?佛经中除了处处指陈「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观经》)的孝亲思想之外,尤其进一步要吾人「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观普贤行法经》)。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梵网经》),更把眷属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众生。

吾人薄地凡夫,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甚至如佛想,但对于家中眷属,例如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族之间、主仆之间,甚至出世的师徒之间,至少应如《长阿含经》所说:

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养侍奉,无使匮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正业,承继光大。

父母复以五事养育其子:一者教导子女,不使为恶;二者指示教授,趣向善处;三者慈爱照顾,入骨彻髓;四者妥为子女,求善婚娶;五者正当用度,随时供给。

丈夫敬妻应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妻子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体贴敬爱;二者家务整洁;三者温柔亲切;四者诚实毋欺;五者赞歎恭维。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