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启示录(2)

当我们具备这一愿望后,便能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并非生来就是菩萨,也是在不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完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品质。如果我们像佛菩萨那样胸怀一切众生,尽力帮助

  当我们具备这一愿望后,便能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并非生来就是菩萨,也是在不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完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品质。如果我们像佛菩萨那样胸怀一切众生,尽力帮助他人,也能完成和观音菩萨,乃至十方诸佛菩萨同样的生命品质。

  问: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
  答:平常的人,确实会有很多念头,很多妄想,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每天要读书,处理人际关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让心平静下来。首先要使它变得简单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生活及环境尽量简单。那样,对心的干扰能相应减少。
  二、培养淡泊的心态。如果对很多东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较清净。所有念头都是因为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则,不论发生什么,都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
  三、以佛法智慧指导我们的心。对每天经历的事,都以佛法智慧观照。看完就把它放下,而不是进一步带动情绪,这样就能保持无所得的心,空空荡荡,自由自在。
  四、有一个修行法门。每天以一定时间诵经、念佛或禅修。
  五、生活必须有规律。
  若能做到这几点,心自然能比较稳定,比较清净。

  问:习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习气刚刚形成时,怎样察觉、怎样对治呢?
  答:佛教所说的戒定慧,就是帮助我们改正习气的具体方法。社会上,帮助吸毒者改正,是让他们住进戒毒所;帮助犯罪者自新,则是请他们住进监狱中。其实,这些都是“戒”的方式。很多习气的产生,往往和环境有关。到戒毒所或监狱,就是让他们在一个特定的、不易引发习气的环境中改造,使原有的错误需求逐渐萎缩。至于佛教所说的戒,则是对个体行为的自律。通过对不良环境的远离,达到自律、自治的效果。
  持戒之后,须进一步修定。我们的心,之所以会被很多外在事物干扰,会因诱惑而引发某些不良习气,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定力,且本身就缺乏独立性。修定,可以训练心安住的能力。一旦具备相应力量,妄念就无法对心形成干扰了,所谓“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而最重要的,则是开显智慧。生命本具解脱烦恼的能力,欲令习气斩草除根,关键是开发生命内在的无限能量。一旦这种能力得以开发,我们的心就会像虚空那样广阔无垠。如是,烦恼习气就失去立足之地了。

  问:我总是做梦,请问法师做梦吗?您如何克服做梦的心理?
  答:如果平时妄想较多,晚上的梦往往也比较混乱。因为做梦是意识的延续,在睡眠中,意识会继续活动。而出现最频繁的,多半是白天缠绕在我们脑海的那些影像,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自己是很少做梦的,因为平日就很少把事情搁在心里。从修行角度来说,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担当利益社会大众的事;一方面,又要保持无所得的心。尽管忙于种种事务,但做过就放下,不让那些事情在内心留下痕迹。这也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一境界,做事会很辛苦,而且和世人忙于事业没什么本质区别。反之,虽然忙忙碌碌,但除了体力上的辛劳之外,不会再有精神上的负担和得失。


三·诱惑与需求

  问: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答: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的环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无菌病房。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怎样对待呢?其实,这还涉及到对“诱惑”的定义。通常所认为的“诱惑”,是否对任何人都是“诱惑”呢?其实不然。在开示中,我讲过关于需求的原理。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你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对你构成“诱惑”。而你不需要的,虽然能“诱惑”别人,却不能“诱惑”你。
  我经常会碰到有人问:你们不想吃肉吗?想吃的话怎么办呢?之所以会提出这类问题,完全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揣度。因为他们觉得肉很好吃,身体很需要。但对于我来说,情况是什么呢?如果我在外边吃饭,遇到锅洗得不干净,稍微有点荤油,或有些葱蒜味,吃过马上就会呕吐。所以,对于这些我是避之惟恐不及,根本谈不上被“诱惑”,更不需要抵制“诱惑”。
  可见,诱惑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相应的需求和贪著。同时还在于,我们能否以智慧进行审视。若能当下将很多东西看破、放下,它就无法对我们构成诱惑,构成心理障碍。
  至于说到出家人是否消极的问题,其实消极与积极也是相对的。世人所说的消极,多半是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及价值观为评判标准。比如他们热衷于世间名利,便觉得那些热衷此道的人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这是世人认为出家人消极的主要原因。
  我们要知道,出家人虽然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求。事实上,他们有着更高尚、更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所追求的,是开智慧、断烦恼、证真理,乃至帮助天下所有众生认识真理、走向解脱。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更积极的人生吗?

  问:我工作四年了,经常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走向哪里。我该如何认清人生方向,不虚度此生呢? 
  答:对人生有明确定位,才能了知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但这恰恰是我们今生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了合适的定位,我们就会知道究竟该做些什么,究竟以什么方式来度过今生,而不是随着社会潮流,随着外界诱惑,随意改变生活目标。那样,可能将一生蹉跎在接连不断的选择中,却什么也不曾抓住。
  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非常重要。每个生命的起点都不是空白,而是带有某种天赋,或是擅长经商,或是擅长文学,或是擅长行政,这些正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所以,我们应对自身条件进行考察,发现自身长处所在。从另一方面来说,生命并非机械运转。机器不懂得怎么做才有价值,但人却可以选择,选择怎么活才更有意义。也唯有人,才能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佛的意义,正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人生拥有清晰的方向。关于这个问题,多学佛法之后会逐渐明了。但怎样选择,关键还在于自己。


四·自利与利他

  问:我们回去后,如何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学佛?
  答:我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变成一盏明灯,以此点燃人们内在的心灯。
   从佛教角度来说,我们内心的某个层面,都具备佛菩萨那样的智慧,都和佛菩萨无二无别。我们之所以还是凡夫,只因目前被无明所障。所以,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光明使者,以佛法智慧开启更多的心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