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夜话(3)

答:你是说,汉传佛教在XZang传播过程中,禅宗的大乘 和尚 和印度莲花戒论师进行的那场辩论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胜负也有不同记载。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辩论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一,虽然某人所持见地很高,

  答:你是说,汉传佛教在XZang传播过程中,禅宗的大乘和尚和印度莲花戒论师进行的那场辩论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胜负也有不同记载。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辩论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一,虽然某人所持见地很高,但未必大家都能认同;其二,有辩论必然有裁判,但裁判的思想可能有倾斜,有取舍;其三,被某个时代接受、推崇的见地,未必是最高的,关键在于,什么见地是当时更需要的。所以,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通过一些表相来判定孰高孰低,不是那么简单的。

  问:什么是禅净双修?
  答:所谓禅净双修,即融合禅宗与净土的修行。其中也有不同类型:比如,参禅者有个话头叫“念佛是谁”。从字面看,是关于净宗修行的内涵。事实上,其修行方式是禅宗的,但似乎也有净土宗的内容,可归为禅净双修的方式之一。还有一类是早年参禅,参了几十年没有消息,或者已经找到一些路头,也有明心见性的功夫,但对生死还没有把握。在这种情况下,用禅修的工夫念佛,成就念佛三昧,回向往生净土。这也是属于禅净双修。

  问:什么是参话头?
  答:参话头,究竟参的是什么呢?参,就是寻找,比如参“一念未生前是什么”,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让我们顺着这个话头一路追寻下去。在参的时候,无须以意识穷根究底,寻找答案。凡是通过意识思维而得的,皆非参禅所要寻找的答案。它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扫荡我们心中现有的一切杂念。
  我们的心,时时陷在各种念头中,从这里跳到那里,又从那里跳到这里。有的念头会暂时影响我们,有的念头则会长久左右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经历一种心路历程,都是一次心灵之旅。
  念头生起时,我们会进入相对的世界。只要有一个念头生起,就是一个相对世界的显现。因为每个念头必然伴随相应的影像,没有哪个念头是没有影像的。想到一件事情,会有想的影像,而那个被想的影像背后,还会伴随着某种感觉、某种情绪,使我们的心陷入相对世界中。
  在这些念头未曾生起时,我们的心又是什么呢?参“一念未生前”的目的,就是在帮助我们超越生命的相对状态,进入绝待、不二的状态。禅的真义就在于此。所有的禅宗公案,所做的都是这么一件事。当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明白公案中的那些祖师们为什么要对学人当头一棒,大喝一声。所有这些超乎寻常的方式,无非是帮助他们打破能所,进入生命的绝待状态。

  问:那时我们还有没有知觉?
  答:到那个时候,你的知觉比任何时候都灵敏。因为心进入相对状态时会很迟钝,就像我们特别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对周围的反应会变得迟缓。如果心不曾执著某个影像,便空寂澄彻,对一切了了分明。

  问:禅宗与宁玛巴的大圆满,在见地、修行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禅宗和宁玛的大圆满,都属于如来藏的见地,即认知自己是佛,本具诸佛菩萨的品质。而契入这一见地的手段则各不相同。如禅宗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包括后来的参话头,都是一些实修方法。而大圆满则是另外的用心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通过某种特定方式,契入内在明空不二的智慧,并安住于此。所以说,相同的是见地,不同主要表现于用心方法。


八·认识轮回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很多人不相信有六道存在,因为那是看不见的。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无须向外寻求,人间已然有六道之别。
  饿鬼,其特征为渴求无度,不知餍足。生活中,很多人对地位、金钱、感情也存在一种病态渴求,即使拥有再多,仍无法满足,仍一味索取,这就是与饿鬼无异的心理特征。
  畜生,其特征为愚痴,这也是它和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具有理性思维,而动物只是凭着本能生存、享乐。事实上,很多人也处于类似的生存状态,一生都是为衣食、为改善生活条件奔忙。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对人生再无更多的思考和追求,那就与动物的生存状态相差无几了。
  地狱,其特征是身心时时处于极度痛苦中。世间有不少人,现世就遭遇了这种苦不堪言的处境,有些是被剧烈的病苦纠缠,有些是被无尽的烦恼折磨,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生活状态,正是通常所说的“人间地狱”。
  阿修罗,其特征是嗔心极重,并以争斗为乐。这样的人,现实中也比比皆是。他们热衷于各类争斗、挑衅,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似乎只有在争斗中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正是人们内心迷妄的显现。所以,六道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就会感得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九·需求原理

  问:请问法师,如何看待个人需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在今天的讲座中,我谈到有关需求的问题,这是与环保有关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所有环境问题都和人类不断增长且毫无节制的需求有关。我们总在想着,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才能过好日子。却很少去想,为达到这个目的所消耗的一切资源,最终都是向大自然索取;由此产生的一切垃圾,最终也要由大自然负担。这就从两方面构成了对环境的破坏,而其中的一些,是不可逆转的破坏。
  问题是,这些需求是生存必需吗?我们必须依靠现在已经拥有和希望拥有的一切才能过好日子吗?我们反省一下就会发现,所有需求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当我们没有对电的需求时,它根本不会对生活构成影响。没有电的古代,人们一样在过日子,并不觉得缺少什么。事实上,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更悠然,更闲适。至少,他们不需要像现代人那样日夜颠倒地加班加点,因为忙于工作而影响生活本身。可一旦建立这种需求并产生依赖,一连几天没有电,就会对生活构成很大影响,让人感到种种不便。若是从此不能用电,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种痛苦,其实是我们制造出来的。
  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人类的所有需求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并非必然,才能自觉减少无谓的需求。所以说,对需求进行自律,而不是过度纵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其实,生命本身是自足的,如果不是在无明怂恿下建立种种无谓的需求,简单的生活一样也能令人怡然自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