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世界

禅修世界—一 海涛 辑 1.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须以「心」去走修行这条路。 2.锁在牢狱里的只是这个身体,不要让心灵也被锁住了。 3.我们仅只是这具身体的访客,就好比我

禅修世界—一 海涛

1.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须以「心」去走修行这条路。

2.锁在牢狱里的只是这个身体,不要让心灵也被锁住了。

3.我们仅只是这具身体的访客,就好比我们所居住的房子一样,它并不真的永远属于我们,我们只不过是暂时的房客,一旦大限来时,房子也和我们的身体一样,都带不走的。

4.没有任何人能替你做,光听别人说也无法断除你的疑惑。唯一能断除疑惑之道,就是你亲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

5.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教导只是指出领悟的方法,若要领悟佛法,必须将那教导带进我们的内心。

6.任何尝试着去强迫自己平静下来,都只是执着和欲望的表现,反而会阻碍你的注意力安定下来。

7.当你做每一件事情时,你必须心里很明白,很清楚。当你看清楚时,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强你自己了。你感到受障碍与有负担,是因为你不了解这点!

8.禅修的目的不仅是经常平静自己,让自己脱离忧恼而已,而是要洞见和绝灭使我们一开始就无法平静的原因。

9.修行只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已,而不是一样我们必须去追逐或奋力争取的东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试着保持觉醒。

10.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

11.学习去辨认「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12.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那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那里就有宁静。

13.我们必须如实地看事物:感觉只是感觉,念头也只是念头。这就是结束所有我们问题的方法。

14.平静是引发智慧的基础,而智慧则是平静的成果。

15.觉知者如实地彻见,而不因变迁的现象而快乐、悲伤。

禅修世界—二 海涛 辑

1.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并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以一颗不执着的心作为你的依归。

2.你必须看见在快乐中的不圆满之天性。

3.「无常」这真理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事,却也是最深远的。

4.你必须把持住心,反复地观这个苦和不愉快,只是一个不稳定的东西;终究它是无常、苦、无我的。

5.欲望一直存在着,这只是心的一种状态。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却没有执着。

6.没有人能教你这个真理,只有当「心」亲自了解时,它才能灭绝和舍弃执着。

7.别执着良善,别执着邪恶;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

8.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9.即使连定的境界(平静)都不该去执着。

10.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

(以上内容节录自《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11.禅修的目的,是为在心觉悟的那一面得以呈现时,让我们能看穿虚假的「我」的概念。我们必须使那份虚矫消失,生命才能继续向前开展,因为它使我们感到不安。

12.藉由专注呼吸,放松身心,而获得另一种力量,这样能培养心本具的宁静。不断地将心专注于呼吸上,便能灭少思绪的活动,让心更为平静。

13.了解宁静安住的经验,其实只是念头逐渐减少的过程,在这光圈(止)的核心,我们会体验到自己的心安住于人性的基本良善之中。

禅修世界—三 海涛 辑

1.内心开始接受无聊是宁静安住的一部分,这就是进步。

2.我们感到自己心量的宽广和延展,这是宁静安住的成果。

3.佛陀教导世人,若是想要从迷惑与痛苦的梦境中醒转,首先必须静坐着并深呼吸。宁静安住就是那个深呼吸,那是除去令人迷惑的混乱,并找到某些基本清醒的方式。

4.藉由运用比禅定更进一步的「观」(viplashyana),来仔细地反思自己的经验和存在的本质,为心指引新的方向——远离幻相而接近实相。

5.藉由思惟人生的实相,以及心中潜藏的觉醒力量,来粉碎自己的幻相。

6.佛陀教导我们,从禅修中所获得的安稳与宁静,正如同任何古老的欲望一样,都是诱人的陷阱。

7.当我们修止时,必须向内收摄来聚合心的能量,透过辨识与放下念头及情绪来克服迷惑。起初,念头的生起是个问题,因为它们常令人分心;当念头交织成强烈情绪时,更形成一个问题,因为它们干扰了心的稳定。

8.如实看住念头,便能截断散乱之流。

9.觉悟的心能看清事物的本然面目,觉悟者所见的是一种单纯的真理,它是万物的本质——空的、喜悦的,且充满光明的。

10.觉悟的心所具备的特质,犹如埋藏于冰封地表下的春天的球茎,等到时机与条件都成熟后,便会自然成长。

11.佛陀认为人道是适合修行之地,因为唯有在人道之中,我们才能听闻与修习心灵的教法。

12.虽然保持耐心或多或少是出于自利的考量,不过,凡是出于美德的行为,终究能带领心走向觉悟之路。

13.透过实践这些美德,我们终能发掘内在的无我、空性与光明的本质。从美德而来的行为带来美德,最后也会导向快乐。

禅修世界—四 海涛 辑

1.禅修正行即是不散乱,无论心感知了什么念头,念头也只是念头罢了。

2.藉由让自己与念头之间保持距离,心将变得更加柔软,对于人生方向也会更加明确。

3.我们运用禅修技巧,调伏自己的心安住于呼吸,稳定下来应付内心种种紊乱的念头。学习认清妄想,让自己不受它缠缚,这便是我们增强禅修力量的方式。

4.为了理解实相的真理,我们必须拥有不受预设的思惟模式完全控制的心,且须具备因渴求而生起真正慈悲的发心。

5.真正的智慧、了知,就是亲证的体验。这样的了知无须透过「自我」这层滤网,亲证的体验即智慧本身——不生、不灭,也非静止或流动。

6.智慧带领我们超越概念性的心,来发掘人性基本的良善;也给予我们机会,瞥见宇宙之心的圆满完整,那是与我们的心相同的本质。

7.生起菩提心,是让我们将执着转化为布施的一个方式,它驱动我们开始去付出,而非只是接受。

8.物质上的付出,是激发布施心最简单的方式。施舍衣物、礼物、金钱、时间或食物,都能帮助我们去除执着,并创造一条通往爱与慈悲的管道,在付出的那一刻,其实是相当无私的。

9.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慈心」即是祈愿一切有情众生——包含我们不喜欢的众生在内——都能体验到我们自己所渴望的喜乐和自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