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3)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佛门当中常常谈一个悟达国师受果报的公案。悟达国师在唐代是个高僧啰,国师啊,皇帝都把他作为老师——拜他为师,就叫“国师”。这皇帝就给他赠送了一个沉香木的椅子,这个沉香就很贵了,一点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佛门当中常常谈一个悟达国师受果报的公案。悟达国师在唐代是个高僧啰,国师啊,皇帝都把他作为老师——拜他为师,就叫“国师”。这皇帝就给他赠送了一个沉香木的椅子,这个沉香就很贵了,一点沉香都贵得不得了,要把它做成讲经说法的一把师子椅——这个价值连城。悟达国师这时候就生起了一念自傲的心,这一来,马上他这个膝部就生了一个人面疮。就是一个疮,里面有眼睛,有嘴巴,你给它东西吃,它还能吃。非常疼痛,找了所有的名医都治不好。那悟达国师原来作比丘——年轻的时候,碰到过一个奇异的僧人,当时那个奇僧是个病僧——生了病,这位悟达国师曾经照料他的病。最后这位比丘说:“如果你有什么难,可以到四川的某地方来找我——一棵松树底下。”所以悟达国师在非常痛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他就到四川那地方去找,果然在黄昏的树下见到了这位比丘,就把这个病情告诉他。但那个比丘不是一般的人啰,是迦诺迦尊者——阿罗汉应化的,这位迦诺迦尊者说:“没关系,明天我让你洗三昧水就能解决。”
    第二天早上,那么在洗之前人面疮说话了,这时候告诉悟达国师,他说:“你读没读过《汉史》啊?”这个悟达国师:“读过。”他说:“我们的冤业关系是什么?”就是在西汉的时候,当时这个藩王的力量很大,有个大臣叫晁错,就建议皇帝削藩。这一削藩呢,下面的这些地方的藩王就不答应,联合起来反对朝廷,这个皇帝就害怕了。当时另外一个大臣叫袁盎,就说:“出现这个祸端,就是由于他原来那个建议,应该要把他杀了。”——把晁错杀了来安抚地方的藩王。好,皇帝果然听了话,就把晁错杀了,这就是一个冤业。那么袁盎以后十世都出家修行,都是高僧,这个晁错在十世的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就找机会要报复——找不到,因为他的持戒呀,修道哇,力量很大,不能进入。哎,这一世袁盎正好作国师的时候,得这个沉香木的太师椅生了一念的名利心,他找上来了。他说:“现在迦诺迦尊者来解我们的冤,我不跟你做对头了,我们就了结吧。”悟达国师就一洗,疼痛啊——痛入骨髓,但是好了。所以你看这个——那么久远:十世以前的种子,直到十世以后才发起来,等待这个“感”——业感。这个业感是悟达国师傲慢心上来了,名利心上来了,道心淡薄了,这个冤亲债主就能上得身来了。
    这些事情是“逆”。还有“顺”:你的好种子,在某个因缘条件它显现出来了。无论是逆的还是顺的,虽然它们有差异性,但是它们的因果的法则——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样的因果报应的法则是相同的,不会改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祸和福是有一个相互渗透的关系:当你在享福的时候,可能你的祸端、灾祸就潜伏在那里;当你在遭灾的时候,可能否极泰来的机缘也快到了。所以祸福之契,“定于在昔”——决定在以前你的行为的种子。我们中国上古的《尚书》也谈这个祸福问题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那么这个义理以后用在《太上感应篇》作为开章的两句话。这个祸和福,是谁来决定的?不是神和上帝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是你的念头、行为所召感过来的;你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就好像影子随着你的形体一样——“惟影响”。这个《尚书》讲:“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你随顺这样的天道去做就是吉祥,你违反天道去做就会遭到灾殃;这样的关系就像如影随形,马上就会显现出来。《太上感应篇》它谈这个问题,这个祸福之门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我们的念头决定的。我们起的这一念,就打开了或者是灾祸、或者是幸福的门。
    有一个公案讲一个官员叫卫仲达,他有一天被摄到阎王爷那去了——阴司、阴间。阎王就命这些下面的人看看他的善恶的记录怎么样,很快就把他的档案找出来了。记录恶业的卷子非常多,堆满了这个庭院;然而记录他的善的档案很少,就一卷——像筷子粗一样的那么一点卷子。这个阎王一看脸就马上变色了:“啊!你的恶这么多,善这么少。”但是又拿称来称一称,看看善恶的重量怎么样,这一称,反而那个善的很小的一卷,能够压得起记录恶业的卷子,而且就在称的时候,地都震动。哎,说明他的善业还不得了呢,还很大了。这个阎王爷一看就很高兴:“你可以出去了——可以放你出去了。”这卫仲达就说:”我还不到四十岁,为什么就造了这么多的过恶呢?”这个阎王说:“不是你事上造,你只要有一念不正,马上就记录下来,不必要你在行为上去造。”——那一念啰。卫仲达就说:“那么那一小卷里到底是写的什么东西呢?”阎王说:“曾经有一次朝廷准备做一个大的工程,做大工程都会劳民伤财了,你呀,曾经上了一个疏文来劝谏不要去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上表劝谏的那个文稿。”卫仲达说:“是有这回事,我虽然上了这个劝谏之文,但朝廷没有接受我的建议呀!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还有这么大的善的力量吗?”这阎王爷说:“朝廷虽然没有接受你的建议,但是这个善念是出自你这里。如果朝廷接受了你的建议,最后还付诸实施了,那你善的力量还不止这个样子,还会更大呢!但是你的一生还是恶念太多了,所以你的善报已经减少了很多。命中你有做宰相的命,但是你今生还是做不上。”后来果然这个卫仲达只是做到了一个史部尚书——史部尚书相当于部级干部啰,就做到了部级干部,没有做到宰相。那你看看,这个卫仲达的恶——只是在念头上,都能够损他命中有宰相的福报。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又有恶念,又有恶行,那你看看他的后果就更严重了。
    所以这个因果呀,到细微处是看念头啊,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决定了是祸是福的门怎么打开的。所以古人修心养性为什么他要用功过格啊,甚至他用黑豆、白豆,起一个不好的念头就会放一颗黑豆子,起一个善的念头放一颗白豆子:在这个细微之处来修心养性。还有的每天把自己的行为记录下来向上天禀告,如果不能去禀告的就不敢做。这都是古人深信因果之后的切切实实的这种修心养性。现在我们一谈功过格,都好像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了。什么叫功过格?每天要记录,还有加减乘除。不信因果的人根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啰。但是我们现在想想,我们每天——一天到晚的念头是什么?可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每天打什么念头,就建议你参加一下东林寺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你如果十天闭关,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一定会知道你的念头是什么。等你知道你的念头是什么的时候,你一定头会低下来。所以我们常常比喻:进关的时候昂首阔步;出关的时候就得低着头出来——惭愧感你会出来。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暗箱里面充满着染污的念头、罪恶的念头,善的念头太少了。这些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祸福的果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