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先介绍单三。经题中只有一项内容,单人、单法或单喻立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哪部经只有人,没有法,没有喻,是单人立题呢?我们常读的《佛说阿弥陀经》,说的“佛”是人,所说的“阿弥陀”还是人,所以叫单人立题。第二种情况是单法立题,这样的经有很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有法,没有人,没有喻。第三种情况是单喻立题,只有比喻,无人,无法,如《梵网经》。梵网是比喻,大梵天的因陀罗网,网上面有很多的珠宝,森罗万象都能在网上映现出来。单人、单法、单喻三种立题,叫做单三。 接着介绍复三。经题由两项内容组成,有的是人、法,也有法、喻,也有人、喻。先看人和法两项内容组成的经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人喻立题如《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是比喻。 再介绍具足一。人、法、喻三者都具足,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 现在所讲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在七种立题里属于法喻立题。“大乘本生心”、“观”是法,“地”是喻。以地比喻心,地能生万物,心也能生万物,所以叫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所有经典的题目有通别之分。“经”之一字是所有经典的通题,每一部经都叫“经”。“经”字前面的字叫别题,每一部经都不同。《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是别题,“经”是通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是别题,“经”是通题。也有初入佛门的人把“心经”说成“多心经”,这是不对的。“波罗蜜多”就是“波罗蜜”,是同一梵文的音译,只是有繁简之别。心一才能生智慧,心多不能生智慧,不能得定。对经题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有助于经文的理解。 “经”之一字,梵文“修多罗”,又译为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佛教的圣典总分为经、律、论三藏,修多罗属于经藏。“修多罗”的原意是“线”,它的引申意义就是贯穿、摄持。众生有了圣教的摄持,就不会散流于恶趣;佛教义理有了语言文字的贯穿,就不会失散隐没。所以称圣教为契经。 又根据《阿毗昙心论》所说,“修多罗”含有五个意义。一是出生义,一切义理都从经中产生。二是涌泉义,一切经书的含义不可穷尽,无论怎么去思考、演说、应用,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部《心经》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了,天天讲,天天读,义味无穷,能量无穷,力量无穷,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同。古人对《心经》的注解,有文字保留下来的就有一百多种,没有保留下来的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所以说意义无穷无尽。三是显示义,能够显示诸法的义理。四是绳墨义,木匠用墨斗在木头上拉直一弹,再依照墨线下斧就不会走样。绳墨义比喻通过经典可以辨别邪正。五是结鬘义,能够贯穿诸法。东南亚国家的人喜欢戴一种花鬘,他们用一根线把花穿起来,然后挂在脖子作为装饰。所有的义理也是通过语言文字贯穿起来的。单独的字词没有什么意义,只有连缀起来才有意义。有了经文的贯穿、摄持,佛法才能够流传万古而恒常不变。 6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译于唐宪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已历时一千二百多年。本经在大藏经中没有前人的注释,这次讲解《报恩品》,我没有参照别人的注解,只是凭个人的胸臆发挥,能不能讲好并没有把握。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呢?这与我提倡的生活禅有关。这几年我所提的口号,有一个是“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没有感恩的心,没有分享的心,没有结缘的心,要做到“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很难。2003年,我又提了一个“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这些思想都和感恩有关。为了能够落实生活禅的基本理念,为了佛弟子真正能够以身作则,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所以要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同时也是为了响应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积极推动佛教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以上就是讲这部经的用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